汉语大全>哲学其它相关>浅论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一)

浅论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武当道教 善恶承负 录善罚恶 法忏 善书
  论文摘要:分析了武当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指出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与宋元以后的道教劝善书相互呼应,对我国民俗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祟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镶,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最终形成,并随之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作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武当道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性。就善恶伦理观而言,武当道教继承和发展了早期道教“天道承负”的教义,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而且通过“法忏”等形式全面灌输抑恶扬善、得道成仙的思想,并将之融人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之中。具体而言,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天道承负,善恶报应
  “天道承负”,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是道教的传统教义之一。“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滴,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其二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还返回虚无之源本。可见,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
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极力宣扬现世的善恶报应。早在先秦时期,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思想就已形成。如《易经》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徽纬之学盛行,便又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并予以报应的观念。如《河图·纪命符》称:“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过小者,夺算。随所犯轻重,所夺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纪算难尽,故死迟。若所察本数以上,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道教诞生后,吸取了l纬学说中善恶报应等理论。如《老子想尔注》(传为张陵所著)中说: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认为吉凶祸福和生死都是随人的行善行恶来报应的,故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着”。《太平经》也说: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太平经》还极力宣扬行善增寿为恶减算的思想,例如卷一百一十的(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称:“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其恶不止,便见鬼门。”同经《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称,天地诸神共记人之罪过,三年一中考,五年一大考,“过重者则坐,小过者减年夺算”。《抱朴子内篇·对俗)则称:人欲求仙,“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且具体规定:“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其后的一些道教经籍如《至言总》、(墉城集仙录》、《悟真篇》、(云岌七签》等,也多有类似记载。武当道教形成后,继承发展了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并将“修人道”作为得道成仙的必经之路。
  二、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张三丰先生全集·大道论》说:“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而《太上真武妙经注》卷四则引真武《垂世训》云:“言夫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者,恭谦美众,慈惠温良,济物利生,钦心奉正,节俭事亲,修仁义,行方便,强莫聘,势莫恃,悯孤寡,垂慈念,此人道也。人道尚不能修,去仙道则远矣”。武当道教在强调“修人道”的同时,极力宣扬武当道教的主神—“真武”具有录善罚恶的伦理功能。《太上真武妙经注》卷四引《启圣记》载:“真武上诣太清境,朝渴本师太上老君,告曰:‘吾以汝降伏天下妖魔,清宁宇宙。尚诸众生,竞赴轮迥,经历地狱,汝当普度。见善者以福加之,化恶者以善解之,汝宜更修其果’。真武遵奉而作颂曰:‘众生造善,与吾齐身。我登证果,亦同好因’。”同书卷六称真武神“兼权三界,须臾迩遐,持恶录善,止摄奸邪……总咨诀北极帝命,报应出右胜府司。作善者降之百祥,庆流后代子孙;为不善者降之百殃,遗烈衰绝嗣续”。该经通过《真武启圣记》上的许多故事,做为真武神经常降于下界人间“录善罚恶,辅正除邪,济拔天人,祛妖摄毒”的例证,劝人行善积德,以获善报。类似内容,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和《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等武当道教经书中亦有记载。如“天尊告真武日:自今后,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宜下人间,受人之酪祭,察人之善恶。修学功过,年命长短,可依吾教,供养转经,众真来降,魔精消伏,断灭不祥,过去超生,九幽息对,见存获庆,天下和平”。“大帝曰:此神是岁每月六日、十六日、二十六日,诸天审察十洞巡游。正月七日、二月八日、三月九日、四月四日、五月五日、六月七日、七月七日、八月十三日、九月九日、十月二十一日、十一月七日、十二月二十七日下降人间,剪灭邪魔,驱除瘟疫,保人庆寿,以全天命”。
“真武”录善罚恶的神职功能,在《玄天上帝启圣录》中更是得到了集中体现。《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收录了(玄天上帝启圣录)八卷,共六万余字。全书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卷一用三十一个互有衔接关系的段落,详细叙述了武当道崇奉之神—玄武大帝的神话传说:玄帝乃太阳之精,托胎于静乐国王善胜皇后,十五岁时受圣祖紫元君点化,辞别父母,人太和山修炼。四十二年后,于九月九日飞升成仙,被上帝册封为太玄元帅,领元和迁校府公事。后被派至下界降妖祛魔。玄武升真后,谓此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将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第二部分即卷二至卷八记述了北宋英宗以前真武神灵应显化事迹九十五条。各卷中都分有若干单元段落,每单元段落皆用四字标题为头,如“王宫诞圣”、“辞亲慕道”、“折梅寄榔”、“白日上升”等等。事迹所宣扬的思想,多为忠孝仁义、诚信不欺、抑恶扬善、劝善成仙等。如《启圣录》卷八“假烛烧尘”条云:南安军开隆观前有一杂货铺,铺主黄禹见“本观凡有会设合用物件,皆于此铺收买,惟蜡烛尤多,却将臭秽牛脂、触朱破布,伪作真净蜡烛出卖,不惟烟气薰触上圣,兼祭赛求福,反求秽读”,北极大帝令下天曹诸司检攒。后该观真武殿行者梦一神人,告诉他:“观前卖蜡烛者,曾三世为人,世世恶业,今姓黄名禹,犹卖秽脂假烛,触犯天曹,罪恶贯盈,永失六道,合为微尘”。次日,该杂货铺失火,“其黄禹因贪救物,致令火逼,烧为灰尘”。

  三、跪诵法忏,弃恶从善
武当道教不但以宣扬“真武”录善罚恶的功能来强化信徒头脑中善恶有报的伦理观念,而且通过“法忏”等形式劝诫世人弃恶从善。所谓“法忏”—即依照有关戒律检讨忏悔前世今生罪业及犯戒之罪,乞求神灵赦罪赐福。道教戒律,在祖天师张道陵创教时已有。两晋南北朝后,道教戒律日趋繁密,从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从贞洁持身到养生护命,几乎无所不包。但其目的皆大同小异,即劝诫信徒止恶从善,舍妄归真。如(玄都律文》称:“为善者自天佑之,为恶者天必殃之。”《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四亦称:“夫经以检恶,戒以防非。”由于道教戒律是世俗道德善恶观念和宗教信仰善恶观念的综合反映,故依照戒律检讨忏悔,可以起到扬善抑恶、坚定信仰等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