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芳教授运用五轮学说论治眼疾的经验简介(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通过典型病例的整理,介绍了张梅芳教授对五轮学说理论的诠释以及运用五轮学说理论治疗眼睑疾病、角膜病、眼底病、白内障等方面的临证经验。张教授认为五轮学说所论的"轮标脏本"、"轮脏相应"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的原则。五轮辨证时既要详察五轮 ,又不可拘泥于五轮,应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将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结合。五轮辨证应与其他辨证方法综合起来考虑,相互补充,既要注意五轮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到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整体关系。
【关键词】 五轮学说; 眼疾病/中医疗法; 张梅芳
张梅芳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张教授在运用五轮学说论治眼睑疾病、角膜病、眼底病、白内障等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运用五轮学说理论治疗眼疾的经验整理如下。
1 对五轮学说理论的诠释
五轮系指肉轮(胞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和水轮(瞳神)。五轮学说也可以称之为眼部的脏象学说。根据文献考证,五轮一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但是首先论述五轮学说的是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992年),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五轮学说,并主张"摄养以预防眼病"。千百年来该论述已成为中医眼科学的精髓。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古人根据这段经文将眼部分属五脏,配合五行、五色等,从而衍化为五轮学说。五轮分属五脏,五脏有病必表现于五轮。即五轮部位若出现病变,则相应的五脏也必然有病。张教授认为五轮属标,五脏属本,轮脏相应;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这是一般的规律。同时眼病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疾病也可以影响到眼。只有认清眼病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分析眼病的本质。五轮既和所属脏腑分别相应,故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每可在相应的轮位上出现证候。基于这一原理,故观察眼部的各种证候,可以推断脏腑内蕴病变,用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正如《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所说:"轮为眼位,内联五脏,禀于五行,脏为轮之外根源,轮为脏之外候。查轮之证,方知脏腑之病"。故外查五轮,明晰脏腑,尊其纲纪,则诊断有规律可循,治疗有据可考。2 五轮学说用治眼疾
2.1 肉轮 五轮中的肉轮系指上下眼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故肉轮病变多与脾胃关系密切。张教授在诊治胞睑疾病时主张从脾论治。如治李某,75岁,因"左眼上睑无力上举7年"于2003年10月9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症见左眼上睑下垂,无视物变形变色,无视物重影,无眼红眼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专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0.1,眼压正常,左眼上睑下垂,提举无力,双眼平视时睑裂约3mm,上睑缘遮盖瞳孔区,右眼睑裂大小正常,双眼眼球各方向运动度可,双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灰白色混浊,眼底视网膜广泛色素紊乱。中医诊断为左眼上胞下垂(肉轮气虚证)。张教授认为,患者年老体衰,脏腑阴精不足,脾气虚,中阳不足,脾阳不升,睑肌失养,故见眼睑松弛下垂,从而发为上胞下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为气虚之象。胞睑属肉轮,故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为治则。处方: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淮山12g,桔梗12g,泽泻10g,升麻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复诊时病情开始好转,平视时左眼睑裂约7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大便稀烂。在上方基础上加北芪20g,薏苡仁30g。续服7剂,左眼睑缘位于瞳孔上缘,患者要求出院,继续门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