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体会(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急性炎性期病情的影响和对整个疗效、病程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急性期内针刺观察组和非针刺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发病7天以内的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急性期内针刺组患者炎性水肿的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但水肿期限明显缩短。结论 针刺组在疗效与疗程上都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急性期面瘫; 针刺疗法
一般将周围性面瘫炎性水肿期(即发病7天以内)称为急性期。依据中医辨证理论,面瘫兼见恶寒、流清鼻涕、咳嗽或咯痰色白、舌淡苔白、脉浮紧者,属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对于急性期能否实施针刺治疗,自古至今都有争议。笔者于1993~2005年采用毫针轻刺法治疗属急性期的风寒型面瘫6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与急性期后才使用针刺疗法的对照组进行疗效与疗程的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是我院中医科门诊确诊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7~65岁,平均38.4岁;病程平均3.4天。对照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63岁,平均38.8岁;病程平均7.6天。为便于比较,少数双侧面瘫病例和复发病例没有纳入观察范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1)取穴:攒竹、阳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风池、合谷为第一组穴;丝竹空、瞳子、下关、水沟、四白、牵正、承浆、足三里为第二组穴。以上面部穴位均取患侧,肢体穴位可双侧交替取,每天使用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用。 (2)操作:面部穴使用0.25mm×40mm无菌毫针,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肢体穴可使用0.40mm×50mm无菌毫针,针用补法。每日1次,病情稳定或略见好转后改用电针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1.2.2 对照组 急性期后(即发病第8天)开始,取穴、操作同观察组。并连接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予以频率为15~20次/min的直流电疏密波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两组病例每个治疗疗程结束后的间歇休息期均 为5天,病程满35天进行评价。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1)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 (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2)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1〕。 ①观察指标:额纹深浅、眼裂大小、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留残渣、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眼轮匝肌反射等10项指标。②计分标准:以上各项指标正常为0分;轻度异常(轻微不对称)为1分;中度异常(明显不对称)为2分;重度异常(患侧完全丧失功能)为3分。总分满分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