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病理学实验课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

病理学实验课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

详细内容

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环节的科学组织与实施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是借助病理标本和实验手段,通过实验课实践与学习检验理论,让学生对所学的病理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动手能力和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关键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科学地组织与实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实验课一开始,不要急于马上布置学生观察标本和切片,应先花几分钟时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总结一下本章节相关的理论知识,尽量帮助学生建立层次分明的知识框架,同时明确本次实验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先温习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要点,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验证相关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认识,温故而苏红英等:病理学实验课多样化教学方法探讨知新,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在总结理论的时候,可以利用提示引导学生去探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上“损伤和修复”章节的实验课时,先简要地介绍“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可以发生适应性反应或损伤,当损伤引起组织缺损时,机体自身可以产生修复反应”,让学生在头脑中对“适应、损伤和修复”三者之间建立一个的简单逻辑关系,对这些知识有个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将适应、损伤、修复进一步分类,帮助学生理清本章节的知识层次和框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类型具体病变的镜下和肉眼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思维上宏观把握本章节的知识要点,而且让他们有的放矢地观察标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切片和标本观察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形态学变化和基本概念相联系,利用基本概念来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再利用形态学变化来验证基本概念。例如在“慢性肺淤血”切片讲授中,先回顾“淤血”的基本概念:“由于静脉血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再根据淤血的概念,引导学生首先观察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的现象;然后有序地观察由血液淤积引起的继发性变化,即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漏出的水肿液、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
  通过对照观察,使基础理论和形态变化巧妙地有机联系,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另外,在实验课教学中要重视临床和病理的联系,例如在“消化性溃疡”切片观察中,让学生用观察到的溃疡底部“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和“神经纤维球状增生”的形态学特征来解释“溃疡病”的迁延不愈和顽固性疼痛等临床表现,使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总论与各论的关系,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利用比较、归纳总结、纵向和横向联系等多种方法来学习。此类例子枚不胜举,只要善于发现,认真组织都可达到好的效果。
  二、采用PBL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纵向综合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基础与临床,扩展横向知识,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学习基础理论,在解释各种现象时学习与运用基础科学。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弥补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弊端,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笔者在实验课教学中,应用这一方法,有目的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带着问题来思考和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达到较好的效果。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相一致,尽可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损伤与修复”章节,我们先简单地提出基础性的问题:“什么是再生?各种组织是如何再生的?再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什么是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镜下有何特点,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有何作用?”等等,步步深入,通过学生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帮助他们复习理论课学过的内容,进行“热身训练”。然后再提出“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由教师给以解答。例如提出简单病例:“一年轻工人,作业中右前臂下段不慎被冲床完全截断,如及时进业行断肢再植手术后有没有可能愈合?如果可以,各组织是如何愈合的?”这个病例将各种组织的再生方式与临床病例有机联系,通过分析讨论,使书本上分散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