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侯乙墓五弦器史料的分析(一)
详细内容
对曾侯乙墓五弦器形制的考证
曾侯乙墓五弦器出自曾侯乙墓东室(仅此一件)。木质,形若长棒,首段近方,尾段近圆。全长115厘米,首宽7厘米,高4厘米,尾宽5.5厘米,高1.4厘米。表面平直狭长,首端立一蘑菇状柱,柱高4.4厘米。柱旁和器面尾端各亘首、尾岳山。首岳长5.1厘米,底宽0.8厘米,高0.35厘米;尾岳长4.5厘米,底宽0.8厘米,高0.35厘米。两岳间距(隐间)106厘米。两岳外侧,均并列5个弦孔,孔径0.3厘米,孔距约为1厘米。其首起52厘米为一狭长形音箱,内空。周壁平直,底板首端开一椭圆孔与内腔相通,椭圆孔与器首挡板相交处(亦即首挡板底沿正中)有一小凹槽,似过弦槽。其器身的另一段表面平直,内实;底部弧圆,尾端呈坡状上收。经脱水处理时细察,该器主体系整木雕成,首部音箱的底板系加工后嵌进。
五弦器面板宽5.5—7厘米,张五条弦,弦距0.9—1.1厘米,有效弦长与古琴相当,但岳山与面板只0.35厘米,弹奏时极难容指且极难避免器弦索在振动状态下擦捧腹板,不能用于演奏。如果加用柱码来解决岳山过低的矛盾,又因腹板过窄而靠边的里外二弦之柱码皆有一足无处可立;又因弦距过窄,音阶中级进之相邻二弦柱码难免有挤叠、抬架现象的发生,事实上,如将各种使用活动柱码之弦乐器皆作岳山高度之测量,亦可发现并无低至0.35厘米之理,所以它不是一件乐器。如将曾侯乙五弦器五空弦定为c、d、f、g、a,则可得十二音之全部调律法。所谓多一弦不必,少一弦不足。所以它只能有五条弦。
五弦器的纹饰
五弦器纹饰的内容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绘于器身后半段的底面,画面中有变形鸟纹、龙纹和人形纹,据其摆布,可分为两幅:其一,人作蹲状,有目有口,头顶长发高竖且向两旁弯曲,头顶两侧各有一蛇;上肢作龙形,向上曲伸,跨下有二龙,龙首相对,龙身相互环绕三道,龙尾各向后翘,龙体饰菱纹。其二,人亦作蹲状,面孔比前者多出个大鼻梁直冲天灵盖,月牙形的大嘴张而上翘,双目倒挂,相当两耳之处各有一蛇,其胯下双龙形与上同。该画面有可能是《山海经·大荒西经》所叙夏后启上天得乐的写照。“夏后开得乐图”是中国神话中有关“乐”的起源的故事(天上的“乐”被偷到了人间)。第二主题绘于器身首段的背面、侧面和尾段的正面。画面为一组引颈振翅的凤鸟在致密的方格纹地上飞翔。面板上的凤鸟为两行,有一边侧板上的一行凤鸟为12只(另一侧板为11只);底板上的两行凤鸟合共亦有12只。这一主题似与黄帝命伶伦听12只凤鸟鸣叫制定12律的神话故事有关。“十二凤鸟”是中国神话中有关“律”的起源的故事——黄帝令伶伦去听凤鸟的鸣叫,模仿六只雄鸟的鸣叫,截竹制成六个阳律;模仿六只雌鸟的鸣叫,截竹制成六个阴吕。
一般乐器,如同墓的曾侯乙瑟,也有采用凤鸟纹饰的,但少有如同曾侯乙五弦器上用的如此集中,占据器身重要位置如此之大的比例。“乐”“律”起源的故事以简练的图案绘于该器,寓意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