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艺术理论论文>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一)

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幼儿时期的年龄特征就是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现实当中很多孩子学习钢琴都是在父母强迫的情况下学习的。文章结合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论,对如何利用这种好奇心与求知欲来激发、保持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关 键 词:认知内驱力 自我——增强驱力 附属内驱力 钢琴教育
  
  音乐教育中对钢琴的学习不仅可以培育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美感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然而现实中的钢琴教育,并不一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成为每一个钢琴教育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内驱力。”这一思想对我们研究、指导钢琴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认知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要,它主要发自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需要开始时只是潜在的,这种潜在的动机只有在不断取得成功时才能表现出来。
  幼儿期指的是年龄在三岁到六七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体现为认知内驱力较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具有好学的态度。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对钢琴的好奇心来教授知识。儿童在接触、学习钢琴之前,可以先让他聆听一些优美的钢琴曲,当他观察到弹奏钢琴的美妙之处,产生强烈的弹奏欲望时,再让他接触、学习钢琴。
  
  二、自我——增强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自我——增强内驱力。自我——增强内驱力反映了一个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需求日益加剧,这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种外部动机。它与认知内驱力的不同在于,并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及自尊心的根源。
  尽管这种内驱力具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特征,但并不是说在幼儿时期没有这种自我——增强内驱力。在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孩子有时会问老师一些问题,如“我现在学习钢琴,等长大后我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教学生吗?”或“长大后,我也能像郎朗(国际著名的钢琴家)那样弹得那么好吗?”这恰恰说明在孩子的心中也是具有这种自我——增强内驱力的。尽管这种内驱力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如果能够适当地加以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附属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师长们对他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一般说来,这种附属内驱力在成就动机中的比重成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的。但不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