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美文学论文>论析乔治·爱略特的人文宗教思想(一)

论析乔治·爱略特的人文宗教思想(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乔治·爱略特;人文宗教;爱
  [论文摘要]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宗教的理解,乔治·爱略特形成了她自己的宗教观——人文宗教。她的这一宗教是一切从感情出发,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宗教。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小说家。她的小说以深奥的哲学思想、对伦理道德、人性的热切关注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而著称。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人文宗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织工马南》的分析上。由于爱略特的人文宗教思想散见于其所有作品,本文综合其宗教经历及其主要作品希望能从更全面的角度对爱略特的人文宗教思想进行研究。
  一、乔治·爱略特人文宗教思想的形成及内涵
如同19世纪绝大多数英国人一样,乔治·爱略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极其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度过的。她的父亲罗伯特·伊万斯是位具有开明思想的英国国教信仰者,而她的第一位老师刘易斯小姐却笃信福音派。在她的影响下,年轻的玛丽·安日以继夜地苦读《圣经》01832年,玛丽·安转学到由弗兰克小姐创办的寄宿学校。在那里,她又接受了新老师的浸礼教思想的熏陶。1841年乔治·爱略特和父亲搬到考文垂居住。在那里,她结识了具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查尔斯·布雷和查尔斯·贺雷尔,并在他们的影响下,最终放弃了基督教信仰。1842年爱略特公开宣布不再去教堂参加宗教仪式。她的这种行为在亲友中引起极大震动:父亲拒绝和她住在一起,甚至一度要与她断绝父女关系。在当时,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不但意味着她必须面对舆论的压力,还意味着她将失去嫁人体面家庭的资格和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机会。但从小接受的宗教熏陶是如此强烈,乔治·爱略特并未真正放弃她早年一直虔信的宗教。在宣布放弃宗教一年后,她又重新回到了教堂,尽管这多少带有与老父亲妥协的成份。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自己所反对的只是宗教中超自然的、迷信的成份,而不反对其中合理的成份。她一直试着寻找自己的宗教。
爱略特的人本宗教思想是在接受了西方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后形成的。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使艾略特认识到了基督教的神话特性,书中提出的去除宗教中的虚幻内容的思想,使艾略特肯定了自己对宗教虚幻性的否定,这对形成她的人本宗教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而斯宾诺莎则从伦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宗教和迷信的区别。他认为宗教是以智慧为基础的,迷信是以无知为基础的。因此,智慧和无知,就是构成真宗教和假宗教的根本标志。而爱略特的具有更多仁爱信息的人本宗教观的形成,还应归功于费尔巴哈。他认为所谓上帝,其实就是人自身。费尔巴哈把“人”的概念“从抽象的天上降到地上”,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性就是人的本质。因此,人的本性便是追求幸福。这种观点把人之为生物的“自然主义”与人之为人的“人文主义”结合起来了。人文主义一词的英语原文humanism是从德语Humanismus译过来的,原意是肯定人的价值传统。面对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分裂与冲突的社会现状,他提出建立爱的宗教,以爱来消弥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费尔巴哈的伦理观对爱略特影响非常大,她曾说:“对费尔巴哈的观点,我是无一字不赞成的。她在1862年给朋友芭芭拉·布迪肯的信中,坚持认为她从未试图暗中削弱她作品中人物的宗教信仰,她已不再反抗宗教的教义:“如果可能,我所关注的就是从开始到现在,生活中所有宗教教条的终极意义。爱略特有她自己的思想,即她想在形而下的基础上去寻找一种既没有传统宗教的蝙狭、迷信、虚伪,又能唤醒人类的高尚情感和责任感,让人做正确的事的宗教。
思维敏捷的爱略特经过长期探索,最终形成了她独特的人文宗教思想一其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基督教和上帝的重新定义。对乔治·爱略特而言,人就是上帝,上帝代表着人的意志和理想,因此是人们而不是上帝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其次,关于对宗教本质的探讨。宗教以爱为本质与核心,旨在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社会上的个体,人们之间彼此依靠并互相担负责任,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考虑别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责任,这对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非常一重要。一个人必须克服自我,把目光投向周围的人,拥有一颗同情和宽恕的心灵;再次,人类宗教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观念,而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态度或道德生活方式。它更像一种使社会祥和安宁的凝合剂。
  二.、乔治·爱略特人文宗教思想中爱的本质
在《米德尔马契》中,爱略特通过多萝西娅之口说:“我一直在思考基督教的种种教义,每逢我看到一种说法比别种更能体现上帝的恩惠,我便信奉它,认为它是最正确的,因为它包含的各种状况最多,也能使大多数人分享这种善。
由此可见,她的这种新的宗教观的核心就是互助互爱的“善”之德行,是一种以爱为本质与核心的宗教。这种宗教强调的是人间之爱,人与人间的同情、理解与宽容,旨在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爱略特对爱的关注早在她早期发表的小说集《郊区生活场景》中初露端倪。第二篇《牧师情史》展现了爱的主题和旋律。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回顾了牧师梅纳德凄美感伤的爱情故事。梅纳德是忠实善良和仁爱的化身。这首先表现在他是一位受人爱戴的牧师,对教区的村民温和宽厚、和蔼可亲。同时也体现在他对爱情的忠贞坚守和对亲人的宽容态度上。他不忍心伤害娇小的动物,一直对小白兔有特殊的爱好。少年梅纳德在监护人谢沃瑞鲁家里结识了凯特润娜,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但没想到凯特润娜长大后却被花花公子韦布尧玩弄了感情,导致天真单纯的凯特润娜忍受不住打击,几乎崩溃。梅纳德看到这一切非常心痛但有无能为力。最后在韦布尧暴死后,他才救回了心爱的姑娘,并以真情开导她、感动她、最终与他结合。虽然他们的婚姻十分短暂,却给牧师留下了永久美好的回忆。他与凯特润娜虽然没有孩子,但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村里的孩子们。小说对梅纳德牧师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梅纳德牧师的美好心灵。他对凯特润娜的爱情、他的行为方式、都表现了他处事的周全和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德,他是作者理想中的牧师代表。两年后问世的《亚当·比德》一书深人拓展了爱的主题。亚当是一位正直、无私、勤劳、宽厚的木匠。在家庭方面,他代替酒鬼父亲承担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他深深地爱着弟弟和母亲,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放弃了远离家乡发财致富的机会错过了结婚生子的最佳时机。在爱情上,他是个用情专一、深沉温柔的男子汉。亚当对海蒂一往情深,默默地奉献者真诚的爱,希望有朝一日娶她为妻。而自私虚荣的海蒂对他的爱置若阁闻,情愿接受亚瑟的诱骗。亚当为了捍卫自己爱的尊严,立即阻止亚瑟轻薄放纵的行为。海蒂被亚瑟始乱终弃后,亚当还对她情真意切,并准备与她结婚。直到结婚前夕,海蒂因默婴罪被流放,他才彻底对她绝望。亚当宽厚仁慈的爱虽未赢得海蒂的芳心,最终却打动了道德高尚纯洁、富有爱心的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