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写作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一)

写作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发散思维的培养为写作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思路。然而教师实践中存在的随意性使写作教学改观有限。因此,寻求写作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寻求正确的培养途径必先明确发散思维的培养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写作练习形式和写作过程各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写作教学;发散思维;培养途径
  Abstract: It’s a better direc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divergent ideation.However,the random teaching methods limit the cultivation of this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So it’s more important to find a better way to modify this situation.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correct way of divergent ideation cultivating and to make the cultivation task clearer.Then we will find the better channel to direct students during the series writing lessons.
  Key words:
  
  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思维的单向与趋同是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瓶颈。语文教学改革对创造性思维的关注为写作教学走出长年抹不去的阴影提供了思路,而创造性思维优劣的关键突出表现在发散思维的发展上。然而,写作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笔者曾选取3个不同层次的学校通过问卷、测试和访谈的方式对写作教学思维培养状况进行了调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多数教师在观念上还缺乏培养发散思维的自觉性,有自觉性的老师在实践中又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寻求写作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写作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任务
  目标决定实施方案。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正确的培养途径必须首先明确发散思维的培养任务。第一,教给发散思维的方法。发散思维方法的培养任务,主要是教学生学会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3种方法。第二,培养发散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就是思维品质。发散思维品质的培养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第三,养成发散思维习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良好的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形成的。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其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养成善于灵活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寻求创新性结果的习惯。
  2 写作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
  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写作能力构成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不能只是单一的、局部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而应是多样的、整体的综合培养过程。因此,在明确发散思维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写作教学体系,实行多样化地培养途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2.1 从写作练习形式入手培养发散思维
  2.1.1 通过文章补写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可采用给出文章的头尾让学生进行补写,或给出文章的前一部分让学生把文章的后一部分补写完整等方式来进行。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补写中间内容的练习,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想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补写答案。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要求每个学生补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的中间部分,同时又要切合开头结尾的实际。经过思考,学生讲述了一组组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题多解,尽合情理;多种种答案,殊途同归。这样的练习,学生兴趣浓厚,易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思维多角度展开,也有利于学生纵向思维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自然会因学生个性的不同而得以加强。练习中还可以只给学生提出文章的前部分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主要通过纵向思维补出末尾部分要写的内容。如特级教师毛容富老师先将一篇没写完的文章《时间小议》发给大家,并提示作者本想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来写,可是由于认识能力有限,文章只写了两段就写不下去了。然后出示补写材料,要求学生把它续写完毕。学生读完材料后,一时似乎无从下手。这时毛老师引导学生:“作者的思路是从时间的特点来论证它的宝贵。现在‘总分式’中的‘分’的部分还只写了一条。所谓‘分’,也就是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和认识事物,也就是要把一个整体‘拆卸’成若干部分。你们现在不妨变换角度来考虑问题。”根据提示,学生开始积极思考。……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时间的确是一去不返的。我们可以用电冰箱贮存食品,可以用电脑贮存信息,但就是无法贮存时间。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话概括一下时间的这一特点呢?既然前面的文章用了‘不可或缺性’这样的概念,我们也仿照一下,来一个否定性词组吧。”学生的思维这时已很活跃,“不可逆转性”、“不可挽留性”、“不可贮存性”……接下来老师又引导学生总结时间的第三个特点。……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法层出不穷。这样的练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内放飞自己的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运行其中。思维中阻滞的地方也在教师的指导下渐趋流畅,这样才是真正把发散思维培养落到了实处。
  2.1.2 通过文章续写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
  续写,就是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后,要求他们在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作出增添和续写,做到在内容情节、层次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有所变化,这也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方法。例如,宁鸿彬老师在学生学完《小桔灯》一文之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王春林》,要求既要符合原文情节,又要扩展补充,有所发展。在学生完成的文章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想象力的丰富多彩。这样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想象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2.1.3 通过文章改写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
  改写,就是在学生阅读某一段文字材料之后,要求他们运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重新表达原文的内容。
  (1)体裁方面的改写练习。这种改写练习是在变化体裁这一条件的要求下进行的思维发散的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宁鸿彬老师指导学生读完李大钊的《口占一绝》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首绝句改写成一篇散文。学生运用散文的形式再现了原诗所描述的内容,也表现出了李大钊当时的情感。虽然学生的文章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还是体现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发散思维能力。
  (2)结构方面的改写练习。即要求学生阅读完某篇文字材料之后,打乱原材料的结构顺序,重新组织材料,再叙述出来。这种练习,虽然材料仍是原有的,但由于改变结构,所以对于思维变通性的培养具有显著的作用。例如,宁鸿彬老师在学生阅读《求雨》之后,让学生作复述练习。要求是:①复述的结构顺序不能和课文相同,且要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②后进行复述的同学尽量不去重复先复述的同学的结构顺序。同学们分别采用了顺叙、插叙、倒叙、补叙等方法,作了多种不同的安排,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表达效果。经常进行这种改写练习,一方面使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结构和特点有所把握,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后,有利于学生恰当选择适合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结构。
  2.1.4 通过漫画写作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
  漫画给人的思维发散和想象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而结合漫画进行写作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又一种好的方式。特级教师方仁工老师在让学生掌握叙事的要领后,给出了一幅漫画。其中一幅是“春风杨柳‘万千条’”:描述了一人经过一树,感觉上面滴水。抬头一看,原来是树上挂满的衣服正在滴水。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充分展开想象。两三分钟后,学生进行交流。不同的学生不仅叙述的内容不同,而且采用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漫画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的能力。方老师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后,进而又让学生就自己所叙述的事情谈看法,并给自己的文章加标题。学生的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便有了跃迁。针对漫画中的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拟的题目有《爱护绿化,人人有责》、《不仅有碍路人》等。当然,在写作练习的形式方面还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式,如小文章形式的片段练习,大文章形式的综合练习等等。教师可在实践中根据文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练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