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新闻舆论引导艺术论 (三)(一)

新闻舆论引导艺术论 (三)(一)

详细内容

三、舆论引导的控制艺术

(一)加强宏观控制,把握引导方向

进行宏观调控,这是正确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人认为舆论纷繁多变,不可捉摸,只能听其自然。实际上,舆论的动态可以把握,趋势可以预测,是需要也是能够进行引导、调控的。如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宏观调控一样,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也应包括加强对舆论的宏观调控。舆论宏观调控是社会舆论本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正确引导舆论必不可缺的机制。实践证明,我们可以在对客观实际作出科学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舆论的宏观调控,取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没有宏观调控,就做不到对舆论的引导。有了科学高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就如同为新闻舆论筑就了安全的引导渠,防止了“谬误出于口”。如江苏省委对把握舆论宣传的导向问题高度重视,建立和健全了新闻单位情况通报会制度。季度通报会由省委召开,月度通报会由省委宣传部召集,主要是向新闻单位通报一个时期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重大决策,明确报道思想、宣传重点和要把握的问题。这个制度,对于省直各新闻单位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省委宣传部还建立了两个制度:舆情分析会制度、报刊审读制度。帮助新闻单位分析形势,明确宣传基调。

舆论宏观调控的目的是通过发挥正确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大限度地动员、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舆论的宏观调控,要靠建立必要的机制来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建立这样一些机制:(1)两级调控机制(中宣部和省一级宣传部);(2)信息网络;(3)分析机制(对得到信息进行分析、加工);(4)引导机制(提出方案、意见和口径,要新闻单位去贯彻);(5)协调机制(宣传部门形成合力);(6)管理机制(加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7)研究机制;(8)保障机制(培养一支队伍、组织力量多出精品、掌握必要的资金)。

(二)舆论监督,发挥好社会调节功能

舆论的社会调节功能即是舆论监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维护和加强固有社会规范,向一切违规现象作斗争,使社会保持良好的运行秩序;2、适应已发生变化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使社会不断进步;3、反映民意,促使政府的决策和政策的执行不断完善。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社会舆论区别于法规、纪律等物质性控制手段,而只是一种精神性的和中介性的控制手段。舆论不能直接奖赏或制裁谁,它只能运用赞扬或批评的方法给予有关社会组织或个人以精神鼓励或精神打击,但是它可以导致物质性控制手段加之于有关组织或个人,使之获得相应的奖赏或制裁。

马克思说:“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的第三种权力。”“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

列宁也说过:“通过报刊来揭露各个劳支公社经济生活中的一切毛病,从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毛病。” 舆论,是贪官污吏的天敌,是腐败分子的克星,是预报人类社会理性的警报器,是保障社会改革成功的关键前提,是现代化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3年题为《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应注意抓紧社会舆论的引导方式的改革,侧重强化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使其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以舆论监督来弥补现阶段法制建设、道德规范方面的缺失。”

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批评报道,它有三种作用: 第一,评判作用。批评性报道把一些假的事物、恶的事物、丑的事物不加掩饰地再现在受众面前,放到光天化日之下,让人们去衡量、去评判。这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一些做了亏心事的人,一些做了有损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的人,会从批评性报道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正所谓“不怕上告,就怕上报”。这种舆论的评判与监督,有助于阻止不道德的言论和行为的发生。

第二,宣泄作用。群众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满,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反映群众的情绪。在报纸上公开揭露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消极现象,可以起到“慢撒气”的作用。

第三,鼓舞作用。在报纸上公开开展批评,是一种诚实的表现,是一种相信自己力量的表现。它可以使受众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党和国家已经看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消极现象,正在着手消除这些现象,而且完全有力量、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正因为如此,正确的批评性报道可以激发起人民群众同消极现象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邓小平在《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曾说:“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批评也是一种对舆论的引导形式,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同样要求防止片面性,不能否定一切。例如1982年《解放军报》发表批评《苦恋》的文章,他肯定了批评的方向,同时也指出:“批判的时候要摆事实,讲道理,防止片面性。”当报纸对不正之风进行批评时,他也作了这样的提醒,指出:“报纸上的正确批评的作用应该肯定,但是应当注意不要把个别的现象当作普遍的现象。”

(三)保持常态,避免“热膨胀”现象

保持常态是相对刮风而言的。新闻宣传应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正如经济发展要保持稳定的环境一样。如果社会经济发展出现过热膨胀,作为反映舆论的新闻报道又把聚集点对准“热膨胀”现象,必然助长热聚化后的刮风。但这还是问题的一面,值得考察的还有另外一面,就是新闻报道的内在要求是追求一个“新”,于是,凡中央一个新的重要决策,改革中一项的新的尚属试验的措施,往往全国上下传媒一起跟,一齐开口,一种声音推动一股潮流,一哄而起。这种刮风起哄,有人称它作“热膨胀效应”,未尝不可。抑制这种“热膨胀效应”,新闻界需要冷静的头脑,需要胆识,还需要排除一些习惯力量的困扰。诸如空洞的政治表态,各种有水分的成绩经验汇报,嘴上的宣言和纸上的计划,都可能成为刮风的源。如果采取报实不报虚,报做少报说,报成果不报计划等一些实事求是的报道原则,就可以把可能引?起的“热膨胀”现象抑制到最低限度。当然,报道保持常态,更加要求我们领会和吃透中央政策精神,注意政策的一贯性的连续性,防止舆论宣传的大起大落,避免给实际工作带来大幅度的摇摆。

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哄而起地组织形势报道的做法,应尽量做到均衡发稿、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新闻是有自身规律的,其中的一条规律叫“宣传抵消”。本来是好事,过分集中地宣传,天天讲,月月讲,其中一部分报道的作用就会被抵消掉,甚至会使受众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种过量的宣传,会产生与记者的主观愿望相背离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