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再谈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基础及教育策略(一)

再谈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基础及教育策略(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基础和行为反应;探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时,事后三阶段的教育任务和方法。指出事前教育是整个安全教育的重点,每个学校都应有一套全方位的应急预案和完整的值班制度来保证班级安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心理应激 链式反应 班级应急预案

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对一所学而言,任何一次的突发事件发生都是学校生存的一次危机。因而如何应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更是学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个案的启示
2006年9月18日凌晨4点,我校高二(11)班一男生在睡梦中不慎从上铺掉到地板上,导致脑部受伤,极度晕迷状态。当时同寝室的同学发现后立即跑去报告寝室管理员,并及时通知班主任,寝室管理员和班主任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寝室,在等待120的同时进行正确的救护,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悲剧。
像类似突发事件在学校时有发生,试想该事件发生后,如果寝室同学慌了神,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更或者寝室同学不闻不问,不当回事、漠不关心,那肯定会酿成更大的悲剧。突发事件直接作用于学生,作为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的灾害程度。而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行为反应必以心理反应为基础,而心理反应与中学生对事故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这些知识来源于平时的教育和引导。因此我们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行为反应进行了解,有必要掌握一些突发事件的教育方法。本文将就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2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基础
学校的突发事件包括恶性事故(如建筑物倒塌、物体下落、运动意外、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闹事、自杀等等)、 急病、失窃、火灾、爆炸、学生斗殴、食物中毒、 烫(烧)伤、中暑、骨折与脱臼、出血等,种类多种多样,各类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危害的方式,后果各不相同,加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时间、空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各学生之间心理的差异性导致中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行为反应存在着差异。
首先突发事件的发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心理、生理上的行为反应,直接的结果是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可能因为某种因素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其次,学生在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必然反射或影响与此有关的成员,如自己的父母以及周围的同学,他们在对事故的发生肯定会出现一定行为反应。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因此学生的突发事件是一种“链式”行为反应。可以肯定地说突发事件发生越频繁、灾害程度越大,其“链式”影响将越大。学校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尽量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切断突发事件这根“链头”。
作为学生个体突发事件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种行为反应以心理反应为基础,因此面对突发事件行为反应与心理反应具有一种相关关系,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在紧急状态下(火灾爆炸),人们迅速作出判断,使机体各部分动员起来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3突发事件教育
突发事件教育的目的是为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灾害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发生了的突发事件“链式”行为反应尽可能不要延伸。因而突发事件教育可分为事前教育、事时教育、和事后教育。而事前教育是突发事件教育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