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差生心理障碍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高校教育是成才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而关注高校学差生更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与就业。通过了解学差生心理,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缩短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水平,树立科学精神,解决高校学差生心理问题,奠定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高校 学差生 心理障碍
1 引言
经过高考的严酷考验,各地学子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从中学进入高等院校是从一般普及性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进入到成才教育(有创造性的能力教育),常理看来能够通过高考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应当是不错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每所高等院校都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高校里这样的学生应该称之为“学差生”。高校学差生的存在,不仅影响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教育实际问题,也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做好高校学差生的工作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同龄人常模,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高校学生厌学、修学、退学和犯罪的首要原因。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
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亦称“精神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变态”,指心理、行为显著偏离正常,以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990年《国际疾病分类》(ICD-10)在ICD-9的基础上,将心理与行为障碍扩展为10大类300余种,反映了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的认识不断在深化。
因此,要教育学差生就必须了解他们,把握其心理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本文对高校学差生的心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形成做了简要分析。
2 初入高校,生活上的不适应、思想松懈造成的心理障碍
黎云羲(1998)研究发现许多学生都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高校的,因为他们是高考中的成功者,有很高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然而当代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倍受家人宠爱,所以养成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为别人做事情,生活能力、劳动意识都很差,缺乏独立生活的思想准备和自理能力,使之在生活和精神上对他人产生依赖习惯。这样便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孤僻、自卑和胆怯的心理,与刚进高校时的兴奋心情想矛盾,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和老师学生请教,致使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相当一部分刚跨进高校的学生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可以放松、自由了,完全沉浸在高兴和成就感之中,所以他们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新的主意和目标,需要动机不够强烈,心理内驱力不足,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玩耍或其它事情方面去,常常表现出对学校漠不关心,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缺乏进取心和拼搏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最后导致学习成绩落后。
面对有这样心理障碍的学差生,学校领导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水平。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校时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尽快找到自己新的目标。作为班主任,要多观察学差生的状态,真正的负起责任,关心理解这些因此而落后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