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一)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一)

详细内容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角色定位、结构体系、发展方向、学科形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科发展路径不明确、学校办学形式封闭、学者研究视野狭窄、研究队伍层次低及课程和教学不深入等因素成为职教心理学发展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为此,必须采取多元共生的学科范式,建立开放互动的学术机制,注重应用的研究取向,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开创职教心理学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理念;学术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作用不大。理性反思与科学建构是新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关键。一门学科只有在把自身也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它才开始走向成熟。职业教育心理学应当能够通过不断反身自观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隐喻”: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
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②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的几种形象比喻,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奴婢”与“附庸”:角色定位不恰当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性质特殊、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一门学科在学科类属中的地位的摆法表现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因而也就会影响到它的发展方向和应受到的重视,非同小可。”③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生存处境艰难,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大多空位、缺位或者错位。
(二)“大拼盘”: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并不适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普教化”问题,移植和复制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将这些内容相加包容于一体,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三)“传声筒”:作用发挥不理想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需要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切实的心理学依据。但职业教育心理学大多借用或套用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传播的大多是普通教育学之“声”或教育心理学之“音”,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缺少对职业教育活动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了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的“应声虫”,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功能和作用发挥上的“边缘化”。国内已经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著作和教材的学术贡献固然可贵,但总体而言,学术影响力还不够大,对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指导性还不够强。
(四)“四不像”: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科发展走向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五)“鸡肋”:建设效益不显著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旺盛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心理学可以也必须有所作为,能够也应该产生好的职业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现实的基本状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游离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之外,成为教师教育(师范类)专业的“额外附加”,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多余人”位置,甚至变成了食之无味、用之不得、弃之可惜的“鸡肋”。
(六)“塑料花瓶”:学科形象不如意
在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感觉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如同“塑料花瓶”一般,让人觉得“好看不.中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排在次要,忙起来根本不要,只是在特别需要时才被搬出来作为“装饰与摆设”,或是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或是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被一些研究者想起。
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多维反思
(一)“羊肠小道式”的发展路径
20多年来,我国既没有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也没有立足于职业教育实际,进行系统、深入的本土化研究;既没有贴近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也没有紧随教育心理学的前沿。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一种“小农作坊式”的经营,缺乏系统的规划,发展路径不够宽广,基本上处于自发自流、自生自灭状态。
(二)“关门办学式”的建设格局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与多种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理应向多学科开放。现实的状况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各自关起门来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方向)和课程建设,其研究成果出自书斋,也只能束之高阁。即便是同一研究领域,理论建设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也缺乏展开学术对话与交流分享的机会。
(三)“坐井观天式”的研究视野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相对比较狭隘,研究课题和内容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应用性、服务性、系列化、争鸣类的研究少,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服务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④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习惯于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真正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少,“还或多或少存在点不盖面或面不彻底和急功近利甚至些微的浮躁现象,就其成效而言,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答案也让人绝非满意。”⑤
(四)“蜻蜒点水式”的课程教学
目前,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但普遍不被重视、不受欢迎。其不仅时间安排偏少(一般只有48学时),而且教学内容远离或偏离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启发性、互动性不强,理论灌输比较多,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单一。⑥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与学习培训中,真正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也大多是象征性的、点缀性的。
(五)“放任自流式”的专业队伍
目前,我国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日益增加,但潜心从事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数量相当少,高层次的专业化研究人才奇缺,一些研究者反映在国内很难找到能够进行对话交流的同行,学术研究基本上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科学引导、政策鼓励和财力支持。
三、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和谐发展,重在建设,贵在创新。与时俱进、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