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探析(一)

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探析(一)

详细内容

作者:郝丽琴 郝凤琴 狄柯坪

【关键词】 特殊群体; 心理健康

教育和引导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前进,中国教育体制发展中的不健全因素逐渐显现。高校毕业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网络时代国内外种种新思潮在高校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高校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人群。

1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内涵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集合体。大学生特殊群体是在经济状况、权益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与自身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类大学生。每一类大学生特殊群体都有他们各自的特性,他们在高校中人数日渐增多,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2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类型

2.1 经济困难型 主要指在校期间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特困生。

2.2 网络迷恋型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恋、浏览色情信息等网络行为,致使学业荒废、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甚至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的大学生群体。

2.3 学业困难型 由于基础差、学习能力低、适应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大学生群体。

2.4 就业迷惑型 有着强烈的就业愿望,但由于来自家庭的限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而无能为力的大学生群体。

2.5 心理障碍型 是指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耐挫折能力差以及因恋爱受挫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群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