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研究(一)

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构建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参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与世界上尚未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公共图书馆相比,中国高校图书馆在人力、馆藏和管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应该而且能够担当起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任。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一项全民工程,离不开图书馆的积极参与,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因此,动员、帮助、启发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终身学习之中,共同建设学习型社会,应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谓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是指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和服务手段的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工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社会各阶层成员通过各种载体和渠道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的频度和广度。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其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为社会各阶层教育科研服务,而且还在于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普及科学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和促进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
  
  目前,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与世界上尚未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记载,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总人口131448万人,总藏书50024万册,人均拥有藏书约0.38册;总流通人次25217万人,不到全国人口的20%;2006年图书馆外借图书21039万册次,人均借书0.16册。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南昌市公共图书馆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截止到2006年底,市区总人口225万,流动人口50万,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332万册,人均拥有藏书12册,报纸期刊约5800种,每万人拥有期刊21种,阅览席位约1500个,每万人拥有阅览席位5.5个,年接待读者约200万人次,平均每人每年去公共图书馆0.9次。
  国际图联(IFLA)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中规定通用的藏书标准为:“在最小的行政区(3000人)内,至少应为每个居民配备3册图书,但这一比例可随着服务人口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减少,普遍适用的总标准是每个居民2册书”;每年图书的增加量应为“每1000人至少250册”。同时国际图联还规定了图书馆的建筑标准,即“在市内主要居民区,通常离图书馆1.5km左右就需设立分馆,3km~4km左右就需设立一个较大的图书馆。不同地区对这种距离的规定还需按照当地的地形特点、交通条件和社区意识等不同情况作相应调整”。例如,按照南非国家的法规,5km里就要有一个藏书量在两三万册左右的社区图书馆。在南非400多km的西海岸线上就有80多所图书馆。而发达国家一般人均拥有藏书2-3册。在美国,持证的人数达到50%以上。人均借书已经达到一人每年要借4册书这样的水平。
  根据以上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数和人均藏书量等都与国际图联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更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了。在建设学习性社会的今天,中国公共图书馆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中国高校图书馆在人力、馆藏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其海量文献资源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大学的教学科研基地,也是传播先进文化,实现公民终身学习的最佳场所之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肩负起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的重要责任。
  
  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必要性
  
  2.1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副司长刘小琴在她的《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与数字化服务》的演讲中也指出:图书馆担负着向全社会所有成员终身教育的任务,可以说是人民的终身学校。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因为具有公益性、稳定性、系统化和公信力。而不可为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和组织所代替。虽然现在社会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机构,但是在整个信息服务系统中,一般的图书馆都有几十年的历史,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其他的信息机构不能比拟的,其主体地位是绝对不可能被替代的。
  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图书馆的所有职能。高校图书馆既有能力也有义务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担当起为社会读者服务的重任,所以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2.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型社会里,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也不容乐观,如购书经费不足,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图书馆自身存在的各种管理误区,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迅速崛起对图书馆职能产生的冲击等等,都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进程。针对这样严峻的现实,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途径,找准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使图书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
  2.3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随着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大幅提高,人民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更高的期望。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69.1%的被访者认为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其中,报纸的阅读率最高,以73.8%位于首位,杂志阅读率为58.4%,排第二位,比2005年的47.9%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48.8%,排第三位,比2005年的48.7%略有回升,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17.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了党和政府开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活动已经初见成效。
  2007年5月,笔者采取在闹市区随机调查的方式,对南昌市的社区百姓进行了一次学习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知,有65%的人利用纸质图书查找资料,58%的人利用上网查找资料,82%的人希望大学图书馆向老百姓开放,89%的人希望大学图书馆在社区设立服务网点。68%的人认为只要大学图书馆向社会读者开放,大学图书馆适当收取服务费是可以接受的。
  由此可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虽然现在老百姓学习的渠道比较多,但老百姓更加渴望大学图书馆向他们开放。
  
  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可行性
  
  3.1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源
  目前,中国现有高校图书馆(公办)1794所,藏书约6.6亿册.但其藏书利用率大多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换句话说,高校图书馆约有4亿多册的图书在“睡觉”,相当于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这是多么大的资源浪费!
  高校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而且馆藏文献系统完整,专业性强、语言多样,积聚了各个学科、专业的关键资料,藏书范围覆盖了当今社会所有学科,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广大读者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泉。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打破陈规,积极主动向社会开放,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