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关于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赠书管理工作(一)

关于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赠书管理工作(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赠书管理华南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赠书渠道,阐述了赠书收藏和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勃勤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勃勤大学师范学院创建于1933年8月1日,随后,学院图书馆建立。后几经曲折,几度搬迁,几度更名。1939年该院图书馆随校更名为广东文理学院图书馆。至建国前夕藏书达l0余万册。1951年在广东文理学院图书馆的基础上,调集原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的图书设备,创立了华南师范学院图书馆。1952年岭南大学教育系、广西大学教育系、湖南大学地理系、南昌大学部分文科系和海南师专并人华南师范学院,图书资料随之并人。1982年l0月,华南师范学院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也随之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1996年学校进入“2ll工程”建设以来,图书馆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目前我馆形成了一校三馆的发展格局,文献资源总量达300余万册,其中赠书l0余万册。
  1赠书渠道
  (1)港澳台知名人十的赠书,如香港著名学者罗倬汉先生曾先后几次为我馆捐赠上千册他个人专业方面的收藏;刚刚过世的享有“文化书使”美誉的香港著名出版家、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景宜先生曾先后多次为我馆捐赠港澳台图书2万余册。其他如黄灼耀、马肖云、罗莎、李逖、罗宏休等人的赠书也达上千册。
  (2)港澳台图书馆的馆际互赠,如香港教育学院为我馆捐赠图书期刊万余册,我馆亦有图书相赠。
  (3)本校退休老教授的赠书,如我校中文系退休教授李育中老先生为我馆捐赠图书近2万册。
  (4)我校在职教工出版的个人著作及校友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个人著作或收藏。据不完全统汁,从2006年1月份到2008年初共收到捐赠图书l7000余册。
  (5)接受本校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万余册,分藏于大学城和本部图书馆。这些赠书不仅丰富了馆藏、节约了大批购书经费,还增进了本校师生对港澳台文化的了解。
  2接受捐赠图书条例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热情欢迎并诚恳征求本校师生、校友、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友情捐赠图书及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捐赠图书登记后,将在图书馆主页的捐赠名录上予以公布,并出具谢函。对于捐赠文献,图书馆将秉承“物尽其用”的原则,依据有关标准确定是否收藏。被收藏的捐赠文献将归华南师范大学所有,对于不符合收藏标准的捐赠文献,图书馆将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置。由于馆藏范围和馆藏空间的限制,有必要对捐赠图书进行甄别取舍。
  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图书将被纳入馆藏:内容符合本校教学科研范围;为正式出版物;适合大学及以上程度;为本馆缺藏,或本馆需增加复本之图书。
  下列图书不予人藏:非正式出版物(具有学术价值的手稿等除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之规定的图书;破损图书;内有画线、注记、眉批的图书(若为海内外孤本或为名人批注,则不在此限);内容陈旧的图书;基本上不具学术参考价值的图书;其他不符合本馆馆藏发展政策的图书。
  3赠书的管理方式
  捐赠的图书首先由采访部门接收并登记到图书馆主页上的“图书捐赠”栏内的“捐赠名录”里面,注明捐赠的书名、作者、捐赠者及捐赠13期。这样只要能够进入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以到“捐赠名录”里面浏览某个时问段的赠书情况,可以检索到某位捐赠者的所有赠书,某册图书是谁捐赠的等。接下来,这些图书再移交给编目部门按照中图分类法进行分类、加工。之后再经过典藏录入馆藏数据库,进人流通、阅览部门。读者可以直接通过馆藏书刊目录查询系统查到他们的索书号、条码号、馆藏地及借阅状态等信息。
  华南师大图书馆对赠书的管理方式经历了从集中管理到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过程。2003年之前,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港台书库,对赠书采取集中存放方式。除收藏港澳台的赠书外,还收藏本校的博硕士生毕业论文和本校教工著作。对于批量大的赠书采用专柜专架方式,对于数量少的图书则按照索书号由小到大的顺序统一排放。整个书库采取阅览部外接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是既彰显了赠书者的善举,保护了赠书,又能全面、实地了解馆藏赠书情况;缺点是不利于赠书的充分利用。图书馆接受赠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因此,从2003年开始撤掉了港台书库,将原有的社会各界的赠书分散到图书馆整个藏书体系,接受流通。在教育文献中心设立了“华师文库”,是我馆长期进行的特藏建设,主要收藏华师人(包括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工作的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的学术著作,至今已有相当数量的典藏。设立“华师文库”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我校传统,激励后来学子学习学长们的先进思想、优良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另外,把外界赠书中的一些珍贵稀有的古籍丛书、善本等纳入古籍部的藏书体系中,采取闭架阅览方式,以达到更好保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