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浅析文溯阁《四库全书》保存甘肃的理由初探(一)

浅析文溯阁《四库全书》保存甘肃的理由初探(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文溯阁;民族性;合理性;归属

  论文摘要:文溯阁《四库全书》,由于历史的原因,1966年收藏于甘肃省。该文初步探讨甘肃保存这部文化典籍的理由。
    
  2005年7月8日,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这座明清建筑风格的藏书楼,建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之滨的白塔山九州台。这个由2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年事业经费300多万元的藏书馆,是甘肃省专门为珍贵文化典籍文溯阁《四库全书》修建的藏书楼,是全国第一个《四库全书》保护管理专业机构。与此同时,“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于藏书楼落成之日挂牌,同日召开,这标志着甘肃省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收藏保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必将使甘肃在《四库全书》收藏保护、科学管理、学术研究及合理利用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集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建立四库全书馆,由乾隆第六子永瑢统领,纪昀(晓岚)任总编纂官,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编纂《四库全书》。这部穷纪昀毕生精力的典籍可谓是超级文化大典,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
  《四库全书》修成后,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原藏翰林院,后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战祸,或被焚,或散佚,部分藏于外国图书馆中)。先编写四个抄本,分藏于北京文渊阁(现存台北)、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焚毁)、热河行宫文津歌(现藏北京图书馆)、丰田陪都文溯阁(1966年10月保存于甘肃省榆中县,现存白塔山九州台),以上总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即杭州西湖文澜阁(现存浙江省图书馆)、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上称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其中文宗阁、文汇阁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文澜阁虽有散佚,但经抄本基本补全。文渊、文津、文溯三部保存至今。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又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这就使得幸存的《四库全书》弥足珍贵。
  文溯阁《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二十八日,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继文渊阁本之后,第二部修完的《四库全书》。全书共计3477种,6144函,36315册,79897卷。[1]此书从1948年11月起,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同前苏联关系恶化,为了确保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1966年10月文化部决定《四库全书》从沈阳故宫文溯阁拨交甘肃保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辽宁省有关方面向甘肃省表示,希望文溯阁《四库全书》回迁辽宁。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认为文溯阁《四库全书》收藏甘肃有以下的几点理由:
  1.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保存我们民族的书籍。
  《四库全书》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伟大丛书典籍,是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祖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我们民族的书籍,不存在归属哪个省的问题,而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所有。北大中文系教授李佳浩认为,《四库全书》是属于国家的文物,既然两个省份都在中国,其实没有必要非得争夺《四库全书》的管理权。

  2.布局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四部《四库全书》分别收藏于祖国的东西南北,从布局上来说是很合理的。海峡之外的台湾省台北市一部,作为我国的文化政治中心的首都北京一部,南方的杭州一部,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省会兰州,位于中国版图中心,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收藏一部,其布局是非常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