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浅谈交际能力概念对应的写作能力理论视觉研究(一)

浅谈交际能力概念对应的写作能力理论视觉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写作观念 交际能力 理论视觉 策略 语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对写作观念的分析和解读入手,强调了写作作为一种重要交际能力的本质属性,进而探讨了与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概念对应的写作能力的三大方面的理论视觉问题,即,与写作的社会语言环境(作者、读者、文章、现实及其构建的写作文本语篇等因素构成的写作的网络状情感语境)相关的理论研究,写作策略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写作语篇问题的研究。
  
  写作是应用语言学的一部分。对于语言教师来说,写作是指导学生语言输出和提供语言学习资料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者来说,写作是记录话语的方式,可以提供有形的、相对稳定的数据用来分析。然而,在应用语言学的早期,写作并不被认可为语言学习的正确目的之一,而只是用于辅助话语的学习。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写作,或者说文本语篇,以及写作教学开始得到重视,成为应用语言学的法定必修科目。随着写作研究在西方欧美国家的增长以及二语写作的相应发展,写作也日渐成为第一和第二语言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点。近来,由于对写作和写作教学复杂性的认识,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和教学发展成为一门跨领域学科,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域,包括应用语言学和写作研究领域,而应用语言学和写作研究等各自本身就是具有高度跨领域性的学科。
  虽然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意识到写作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复杂性,可是,总的来说,写作仍然是最不被了解的学科之一。原因之一就是“写作”这个术语概念的模糊性――它常常被用于指代正字学、文本语篇、写作本身的行为甚至文学――而且在上两个世纪,人们对写作的普遍定义仅仅局限于语言学的正字学。虽然关注于写作和写作教学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成倍的增长,写作仍然处于二语习得研究主流的边缘,在许多受欢迎的语言学入门教材里,提到写作的时候,始终持这种观点,即把它看作话语的正字学表征(Leki,2000:99-115)。因此,为深层次了解和研究写作问题,首先应走出观念的误区,揭开写作神秘的面纱。
  
  一、写作观念认识揭密
  
  许多把写作局限于应用语言学的假设都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当时语音学是语言科学领域的中心,人们的文学水平还相当低,对大多数人的文学技能的最高要求也只是会写信(Matsuda,2001a:84-105)。随着文学的重要性在当时社会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文学的复杂性的广泛认识,代表早期应用语言学的传统写作观念开始变得陈旧过时,尤其是对于写作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
  其中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写作是话语文本。在早期,应用语言学延续了这种观念,认为语言是话语,而写作,不太确切的说,是话语的拼写表征。人们总是认为熟练的口语习得应该优先于书面写作的学习,而且只要学生掌握了口语和拼写规则自然就可以写作。这些观点带来的教学上的影响之一就是语言教师避免在语言学习的前期教授写作,因为他们害怕口语发音和拼写的矛盾会干扰正确的口语学习,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唯一恰当的语言学习目的。事实上正相反,第二语言写作的习得是和第二语言的熟练掌握同步的,甚至对于成年人来说,第二语言写作可以帮助而不是阻碍语言能力的整体进步(Weissberg,2000:37-53)。
  另外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写作是“非语境的”(Ellis,1994:188)。这种观点即使不算陈旧也是过于简单化,因为它的假设前提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会发生书面交流。
  因此,对于教师和研究者来说,与其把写作放在次于或从属辅助话语的位置上,不如把它定义为与口语和符号并列的语言表达和交际的三大方式之一,这样便使写作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和实践领域恢复了其属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本来面目,更富有研究写作的实际意义。
  
  二、写作三大方面的理论视觉问题
  
  CanaleandSwain所说的交际能力指的是有效使用语言知识进行社会和文化交流,表达和理解信息以及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意义协商的能力。CanaleandSwain将交际能力分成四个组成部分:语法能力(语法、词汇及语义知识),社会语言能力,语篇或语境能力和策略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交际网络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语境能力,也被称为语篇能力,指一个人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或在语篇层次上理解信息的能力;策略能力指的是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策略来弥补知识或经验的不足和帮助实际交流的能力。写作能力不仅包含作者基本的语法能力,同样还在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语境能力三个方面对作者有着一定的要求。通过研究这三种能力在写作方面的综合体现,可以较好地透视写作和写作能力的内涵。
  
  三、从社会语言学研究视觉看写作的相关方面
  
  写作不是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的,它总是蕴涵在一个有感情色彩的社会情形中,即写作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网络中(Kinneavy,1971;Moffett,1983)。作者、读者、文本以及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作者和读者很可能对特定的带感情色彩的情况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作者的任务不仅仅是构建一个对现实的确切表征,而是需要通过构建文本,在自己对这些写作因素的看法和读者的观点之间进行商讨和交流。
  带感情色彩的情况指的是组成写作语境的各个因素的综合,是写作表达和交流进行的某个特定社会交际场所。任何两个带感情色彩的情况都不可能是一样的,但它们可能是相似的。这就造成了在特定话语团体的作者之间产生共享或共鸣的典型的反应(也就是说,文体被共同看作典型的带感情色彩的行为)。
  作者的任务随着写作的各因素的变化和性质的转变而被复杂化。“作者”这个概念比它最初出现的时候要复杂,因为作者不止是创作文本的物理意义上的人。作者不仅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看法,而且建构他们零散的个体身份(Goffman,1959;Ivanic,1998),这会影响对文本的阅读和回应。作者的自我建构也可能被他(她)的以前已有的自我建构所局限,尤其是当作者在相同的话语团体中的时候,自我表征的突然变化会很显著并分散注意力。尝试在新的情况下写作的作者(如,研一学生写学术论文或者中国学生在英美国家院校写作)可能会遇到挣扎,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调整期,因为在特定情形下的常规的自我表征可能不符合作者的自我形象。一篇文章也可能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甚至是一个委员会,共同撰写的。即使作者只有一个,文章也会被同辈人、辅导教师、老师、导师或者编辑的反馈和干涉而塑造成不同的样子。这些干涉有时是不考虑作者意图的。
  读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和作者一样,读者也可能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是第一个提供评论、提问并提出修改建议的读者;有些情况下,比如说私人日记,作者可能是唯一的读者。读者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朋友、评论着、指导者、评价者、学习者或者旁观者。这些角色可能是作者面对的真实读者,也可能是文章激发的想象的角色。例如,文章面向的是应用语言学入门者。同时,文章还会激发一些不了解写作问题但显然很聪明并很好奇的读者,他们想了解这些理论、研究以及教学情况。
  文章也是复杂的。虽然每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都是特别的,一个文章不能就其本身来理解,因为每个文章都是被置于其它文章的交叉网络之内的,从而也会产生或明确或隐含的回应(Bakhtin,1986)。其它文章也会提供一些分散的特征,使作者通过把它们合理化来实现相似的修辞效果,或读者通过他们来理解文章。在很多情况下,每个地方“话语群体”都建立在它自己的成员之间共享的文本网络中。但是,随着一个地方话语群体成员从其它话语群体引入话语实践,这些文章的正式的和功能性的特征会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当新的情境产生时,作者通常都会从现有的话语群体的实践中生成混合的语篇。
  现实可能看起来是稳定的,但是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虽然存在人们可以在物理意义上互动的现实,但是在社交上和分散的意义上,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被构建,以便使人们通过语言来理解、交流和在对现实状况的解读上达到一致或近似的一致(BergerandLuckmann,1966)。因为人们以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或者涉及到现实,而且作者和读者对现实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作者需要运用文章来建立一种对现实的解读并在地方和历史的互动的语境下与读者协商一致。
  正如我们所见,写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语言现象,因为作者需要衡量以上所有的因素,包括作者、读者、文章以及现实,从而构建文本语篇。为了掌握这么复杂的过程,作者需采用、改进并运用各种各样的策略。
  
  四、写作的策略方面
  
  作者运用各种策略(或者技巧)来审视情境并对之作出书面文字的回应。这些技巧经常是内化的;有些作者可能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这些技巧,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对于大多数作者,尤其是经验少的人来说,通常对一些技巧有清楚的理解后有利于通过实践来使其内化。理解写作的技巧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能使他们能够教学生如何写作,而不是仅仅教什么是写作。
  在写作开始之前,作者必须审视感情色彩的状况,辨别出写作的最重要的目的或目标,把重点放在写作的某个要素。写作的目的可能是表达性的(重点在于作者)、劝说性的(重点在于读者)、参考性的(重点在于事实)或者是文学性的(重点在于文章)(Kinneavy,1971)。作者也可以把重点集中在一个或几个要素来确定并展开写作的要点:①通过收集、倾听和自由写作,探查或者发现作者已知的,感觉到的或者相信的东西(重点在于作者)。②寻找不协调或者矛盾(重点在于读者)。③通过阅读或者观察来审视现实(重点在于事实)。④选择一个写作的形式,例如:个人陈述或者会议报告等(重点在于文章)。
  一旦话题选定了,作者需要探讨、展开甚至有时重新确定话题。最普遍的一种探讨技巧就是记者常问的“谁、什么、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以及怎么样”。Burke(1969)的“五个一组”(行为、场景、媒介、中介人和目的)是帮助探讨过程的类似的一种技巧。另外一种探讨的技巧是’序位学’(Young,BeckerandPike,1970),通过对独有的特征、变化以及分类的集中探讨来辅助对话题的分析。阅读也可以是一种分析话题的方法。倾向于视觉的作者可能把他们的想法在纸上画出来,从而分析和组织以及表达话题的各个方面。作者直觉的在某个情境下要讨论的东西(文体知识的一个方面)也可以作为一个暗含的对作者分析的引导。例如,在实证研究中,作者的分析方法通常直接由已经被接受的研究步骤来指导,并用规约化的方式来做研究报告。
  作者还需要确认、展开并衡量修辞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社会道义”(道德或者信用度)、“痛苦”(情绪或者情感)和“理性”(逻辑或者理智)概念在学校里普遍被作为写作的教学内容,还应用于语篇分析(ConnorandLauer,1985:309-326)。虽然社会道义和痛苦在写作的首要目的是劝说的时候尤其重要,它们对其它目的的写作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贡献。逻辑是较传统写作策略方法,它基于正式的逻辑规则以及对逻辑谬误的辨认,重点在于对各个论点的评价。现在,写作教师倾向使用基于情景的理论讨论,考虑到将读者和社会作为观点形成和评价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