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休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
详细内容
【摘要】休闲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发展休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展休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发展休闲;和谐社会;全面发展
一、休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进步标志
休闲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式,参与经济创造,休闲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在财富二次分配中受益,缓解社会矛盾,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源,为人的“思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为发展创造提供了可能,人通过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可以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休闲丰富的内涵,决定了休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好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回顾中外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休闲思想的源头与人类文明史一样久远,在公元前1100年,我国人民已经开始热情讴歌生活,到公元前500年,体现中国远古休闲文化的《诗经》已经被孔子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本。休闲思想在《诗经》中占有核心的位置。甚至周朝的大夫们在向周王进谏时也认为是治国安邦的重要谋略和准则。到了汉朝,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文化最有代表性,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成为许多文人名士的向往。旅游文学在唐朝的兴起,使人们对各地风土人情的关心程度空前高涨。唐宋明清时期的休闲文化有利于向大众广泛传播文化地理知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到了近代,则产生了一批提倡闲适生活小品文的作家,其中林语堂是第一位从哲学角度看待和讨论休闲的文人。尽管休闲思想的历史久远,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休闲都只是工作的附佣,人们并没有认识到休闲的作用,休闲的地位也没有被肯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休闲方式和休闲观念。我国人民已经开始把休闲本身看成一种目的,而不是从属于工作的;把休闲当成主要的生活乐趣,从休闲活动中得到满足,感到愉悦。托夫勒早在十几年前就指出:“大批工人早已从事每周平均只有3~4天有报酬的劳动,他们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接受教育,或者娱乐消遣,一旦我们认识到,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用品和劳务――产消结合时――旧的工作的空闲时间的区别和界限就消失了。”(《第三次浪潮》1984年第27页)目前,全世界已有14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5天工作周制,发达国家和地区将有可能进一步缩短工作制。可见,休闲既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发展休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追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发达。那时,休闲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休闲成为社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保证人们有良好的休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目标,休闲必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除了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保证了所有人休闲的权利的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休闲,不再是历史上精英阶层的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权利,休闲的普遍化体现的社会公平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明显标志。可以说,发展休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发展休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应是一个工作与休闲价值并重,两者相互补充又相互渗透的时代,人类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