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刍议(一)
详细内容
【摘要】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军和后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常被人们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当前因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部分青少年,使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日益上升。我国绝大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农村,而当前突出显现的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人民生活的安定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笔者就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特点及预防,谈初浅看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特点 现状及对策
一、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农村在校学生或辍学在家青少年人数大幅增多。“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出现的幅度之大是前几年所不曾有的。“留守孩”是近些年来新生现象,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父母为生计而忙于奔波,无瑕照顾子女生活和平时的活动情况。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人情消费观悄然进入农村校园,而农村家庭大多经济状况一般,盲目攀比的消费使不少青少年失去了心理平衡,有的为之挺而走险。
2.青少年违法犯罪以暴力型、物欲型为主。据统计,在全国,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
3.白天作案、结伙作案的增多。据统计,在以往审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告人大多选择在黑夜进行。同时结伙作案的增多,且作案前大多有策划、分工。其中,二人以上共同作案的比例大,少年犯在作案时拉帮结伙。是因为青少年在学校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相互影响,只要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并容易得逞。
二、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使其社会化的起点,对在未成年人的教育,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2.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主要包括简单粗暴和缺乏情感交流,有些家长发现子女犯错后,无视子女正常自尊和独立人格,他们经常采取打骂等方式惩罚子女,家长为青少年提供了反面人性,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好斗、粗暴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观念。
3.学校教育的过失。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目前,学校教育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失误和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二是法制教育效果不佳;三是青春性教育和心理教育滞后;四是未成年人的心理矛盾冲突。
4.社会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由于受黄色音像制品和淫秽书刊及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便常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而农村青少年大多无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又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由内而外,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抢劫甚至杀人谋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村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