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一)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一)

详细内容

[摘要]关于中国的农村问题和农村建设,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有很多真知灼见: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城乡统筹;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服务。毛泽东的农村建设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新农村建设思想;现实启示
  
  尽管毛泽东本人没有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但从他的有关论述、文稿及在他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文件、指示中,可大体勾勒出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构想。这些可贵的思想,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认真借鉴。
  
  一、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个体经济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个体农民生产力落后,资金也很缺乏,维持生产尚且不易,扩大生产更加困难。这就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毛泽东认为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他指出:“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正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走上了集体化道路。这种联合和合作经济克服了分散小农经济的弊端,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二、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城乡统筹
  
  城乡协调发展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在全国解放前夕,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
  首先,工业生产为农业服务,工业支援农业。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他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支援农业是工业的分内之事,搞好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应有的题中之义。“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1966年1月13日国家计委拟定《1966年工业交通企业支援农业的10条措施》。其基本精神包括:为支援农业办好事;积极支持地方“五小”企业的建设;地方工业的生产应把为农业服务放在第一位;继续执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和厂社结合、厂社挂钩的办法,实行工农结合;大力协助地方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地方工业支农能力;组织“三结合”的技术服务队下乡开展技术服务;有独立能力的,要把多余的水、电,支援当地的农业生产;等等。
  其次,以城带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好工业,搞好城市建设,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和容纳更多农村劳动力。毛泽东指出:“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人工厂……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
  
  三、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坚持自愿原则,不能强迫命令,要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办法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提出领导干部应该严格对农民负责,上面派去的干部要引导扶持农民,而不是去包办代替一切。农村的管理应当以乡村中当地的干部为主要力量,鼓励和责成他们去做,切实为农民办事。
  维护农民利益,千方百计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毛泽东很关心农民的经济利益,认为这不仅关系到几亿农民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关键是处理好国家积累、农民集体积累和农民个人收入的关系。首先,国家要积累,要向农村集体征购、派购一部分农副产品,但不能过多。如果过多,“只为工业积累,农业本身积累得太少或者没有积累,竭泽而渔,对于工业的发展反而不利”。毛泽东批评苏联把农民挖得太苦的做法,他指出:我们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丰收年积累可多一点,但也不能太多,“灾荒年或者半灾荒年就不积累或者少积累一点”。总之,要“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其次,同农民打交道,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搞无偿调拨,也不能因为价格不合理而损害农民利益。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尽可能缩小它,要实行商品的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以使在处理工农关系、国家与农民关系上,尽可能不使农民吃亏。最后,农民的富裕应该是共同富裕。如果只“看见了较小量的富裕农民,忘记了最大量的贫农和非富裕农民”,这是一种错误思想。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我们的目标是“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才能获得巩固”。
  
  四、农村建设的关键: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如何教育农民?这是毛泽东一直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在思想文化上,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地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的思想的和政治的保证。”毛泽东强调,要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使广大农民真正懂得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农民唯一正确的选择。
  其次,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毛泽东看到中国广大农村文盲多、农民文化素质低,而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把占全国总人口80%左右的农民作为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积极开展扫盲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和造就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最后,开展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村的科技工作,特别是农业科技的作用,强调在农民中进行普及科技教育,重要的是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针对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落后的实际,提出了边学边干、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种田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