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国外政党建设 反思我国政党制度(一)
详细内容
一、引言
世纪之交,国内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促使人们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思考和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中,它已经显现了自己所特有的功效。问题是,进入新世纪后,这一制度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应对的挑战更为严峻。于是,关于它的前途与命运,----例如,“要不要继续坚持与完善”、“如何有效地坚持与完善”,----便成了人们热切关注的重要课题。一些论者多从我国历史因素与现实需要的结合上得出“必须坚持”的结论。那末,能否将这一重大课题放到世界政党现象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来加以分析、思考呢?
我们认为,世界各国的政党现象(政党政治、政党制度等)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都需要我们以认真的、理性的态度去重视与研究。应当相信,考察与研究国外政党政治,对于思考中国政党制度的问题,是会有所启迪的。
基于这一考虑,2002年6月,我们非常乐意地接受了有关部门的委托,决定对国外政党现象开展一次专题研究,进而联系我国现行政党制度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
我们的课题组由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领衔。参加者有复旦大学政治学等专业的2位博士生、4位硕士生以及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的一位研究人员。
限于条件,课题组主要依据文本资料进行考察与研究。第一步是,广泛收集有关国外政党制度的资料(包括若干外文资料)。第二步是,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重点选取了:实行两党制、多党制的典型国家或地区(美、英、法、意等)的资料;相对后起的两党制、多党制国家与地区(俄罗斯、非洲与东南亚诸国等)的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资料。第三步是,分工协作,分析、研究相关资料,并联系我国政党制度进行思考,写出分报告。第四步是,在7篇分报告的基础上,多次进行集体研讨,逐步提炼观点,形成总报告。
通过历时三个月的研究,我们的基本结论是:
(1)必须继续坚持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
(2)必须对某些重大问题引起高度警觉;
(3)必须切实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
二、坚持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从世界范围看,这种政党制度确实独具特色。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定,在当今中国,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是某种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各种客观因素的必然要求。
1、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决定了我国现行政党制度之必需
众多资料显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发展初期,普遍建立起了由强势政党为主导的政党体制。例如在东亚,韩国的民主共和党政权、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政权等,无不如此。这一现象的产生决非偶然。因为,现代化必定引发社会利益结构的急剧变动,从而也必定激起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的高涨。这就要求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尤其是初期),必须处理好制度化与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政治参与冲击社会稳定的情况。而要处理好这对关系,又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强而有力的政党作主导。事实证明,东亚诸国相对集中的政党结构为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而正是在这个时期,这些国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发展的经济成就。
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过程的前期阶段,处理好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任务仍很艰巨,全球化的趋势又给现代化过程中的稳定问题增添了不确定性。加上我国是一个超大型社会,地区间的发展程度极不平衡,社会整合的要求与难度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今中国最大也是最强的政党,责无旁贷地应充当全民族领导者的角色,承担起保障社会稳定,推进现代化顺利发展的重任。同时,由于所有制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很可能会更加增强,各党派亦应在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中有效地发挥参政党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这样,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被激活的政治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不断增长的社会政治参与需求才会被有序地整合进政治体制内,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才会得以避免。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好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历史阶段的需要,不能不坚持。
2、“一主多种”为特征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现行政党制度之必需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由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决定,必然导致社会利益的对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进而产生多元竞争的社会政治体系。政党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利益聚合与表达组织,根据其多元化社会基础的要求必然建立起相应的竞争性运行机制。资料所表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虽然其中的某些国家----主要是一些长期"一党独大"的国家(如新加坡),未见不同政党轮替执政,但政党间明显的竞争性关系,已经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得到宪法、法律以及惯例的认可。
最近20多年内,我国的经济成分有了重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至今还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便决定了与公有制联系最为紧密的工农群众在社会中仍应居于主体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全国人民----作为公有经济的所有者,在社会经济利益方面仍存在着统一性与共同性。反映到政治上层建筑,就依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当今中国,只有集中代表工农利益的共产党,同时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其领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适应了经济基础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成分正在不断增长,一主多样的经济结构同样需要坚持多党共存与合作。在一定意义上讲,现在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需要,也是最可以发挥多党派作用的一个时期。因为,这样更有利于那些伴随新经济成分而起的新阶层便于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总起来说,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又坚持多党合作,这是当今中国“一主多种”为特征的经济基础对政党制度的要求。
3、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有着自身的"弹性"优势
抛开国体上的基本差异,仅就具体的制度而言,世界各国目前大多实行的是多党联合或多党体制下的两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西方政党制度的设计理念中一条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党派间的刚性对立与生死竞争,这样的制度设计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党派间的相互监督,但由于强调党派的刚性对立,也导致了众多问题的存在:或增加政治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易导致政局持续动荡不安。如实行议会多党制的意大利在1945年至2000年的55年间,总共更换了55届政府,每届政府任期平均下来不足一年,往往由于某些政见的不和或政治策略的需要就可能导致一任政府的倒台,即使作为最大政党的天民党也常常处于小党"微势均衡"的制约之下;或造成民主的效率损失以及政治资源的极大浪费,引起公众对于政治的冷漠态度。如实行两党制的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由于竞争的需要经常使国家政治运作陷于无益的党争之中,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正确取向,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政府运作的瘫痪,而美国民众日益冷漠的政治态度可以说是对这种党派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上行为的最好反应。正因为如此,现代西方政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正出现一种趋同化的倾向,即政党之间在基本政见方面开始彼此接近,党际合作与政策协调日渐成为西方现代政党制度中的主题,政治中庸化逐渐淡化了政治运行中的意识形态所属,这样的一种趋势既是西方国家的国家性质的必然结果,亦反映出政党制度作为民主政制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发展趋向。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制度设计中"弹性"机制,弹性强调的是包容性,政党制度的“弹性”,主要是指政党间的协调、协商、协作的关系,我国的体制内政党组织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冲突利益的代言人,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基础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通力合作与政策协调,同时又强调双方在此基础上的互相监督,整个制度在内部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充分体现了社会民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基本取向,有利于在民主与效率之间实现一定的动态平衡,有效地减少了所谓的"民主成本"。
鉴于以上诸点,我们觉得,坚持我国现行政党制度,决不是任何主观意志的选择,而是由当今中国经济基础、历史阶段与文化状况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同时,这一制度自身之优势也正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这是我们研究外国政党政治所获的第一启示,也是我们反观中国政党制度后的第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