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特征(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理论;方法论
论文摘要:把握理论定位,重视正本清源,遵循理论本性,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胜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大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进行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前提和起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胜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伟大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具有巨大的实践创新精神和理论创新勇气,而且选择了正确的方法,把握了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的要领和技巧。本文拟从基础、前提和起点上分析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特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前提和起点,突出表现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坚定不移地肯定、坚持、维护和高举上。
一、把握理论定位:认定科学理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对任何理论,只有先承认它客观存在的事实,承认它是真正的科学理论,才谈得上学习、运用它,丰富和发展它。这是极简单明白的道理。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神权统治者和宗教神造论者决不承认是真理,对其疯狂地禁传、封杀。只有承认“日心说”和“进化论”是科学理论的人,才学习、运用和丰富、发展这些理论。如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使哥白尼的“日心说”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扎扎实实地丰富、发展了这一使“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的科学理论。列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都是在同否认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潮的斗争过程中,确认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理论和把这些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的。遵循这一规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也是从首先认定它是科学理论和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开始的。
到20世纪90年代初,认定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理论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把握契机,坚决及时地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把它正式写入十四大文献之中。这是一项非常英明正确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时虽然未称“邓小平理论”而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却明确其创立者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整体框架的系统展示和主要内容的全面概括,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产生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同时,这为我们新时期树立起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旗帜,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赞同和拥护。之后,又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称为“邓小平理论”。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称为邓小平理论,只是由以理论内容命名到以理论创立者命名的变化,理论是同一个理论。这样,不仅称谓简便,更主要的是和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称谓一致起来,更突出邓小平在这一理论创立中的重大历史贡献,因而更符合党和人民的心愿。
认定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理论并确立它在全党和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指导地位,既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又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一方面,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跨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在这样的新时期和新征程中,我们党迫切需要树起一面鲜明正确的理论大旗。因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另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邓小平亲自设计和直接领导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坚实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基础,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新经验,形成了切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脉搏的新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是我们党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四大以来,为了落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多次强调“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引导我们继续胜利前进的精神支柱和科学指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今后的事实还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按照这个理论指引的方向、道路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干下去,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就一定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重视正本清源:明确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清理错误附加
要丰富和发展一种理论,不可不弄清其渊源根基,也不可不理正对它的曲解和清除对它的错误附加。实际上,在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着两种主要错误倾向:一是对邓小平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有怀疑;二是错误理解或随意曲解邓小平理论的原意,把不属于邓小平理论的东西附加到邓小平理论上。这两种错误倾向不克服,就不利于全党全国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更不利于对它的丰富和发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决同这些错误倾向作斗争,肯定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最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了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和纯洁性,为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排除干扰因素。
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一致,甚至把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主要原因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基不牢,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固守本本,作教条式理解,脱离时代和现实,更没有抓住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和精髓。所以,当看到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公有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出售、股份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看到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以及党风、社会风气不够端正、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等等问题时,就认为搞的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指导改革实践的邓小平理论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就立不住,更谈不上巩固和发展。而搞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改革必然永远贫穷落后,最终将死路一条。当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飞速发展,实际生活变动的剧烈和深刻程度是前人难以想象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决非前人的预言所能解答和解决。在社会主义面临生死存亡抉择的关键时刻,正是邓小平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从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作出重大贡献。所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有的人认为邓小平理论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那一套,没有新东西,不是新阶段。这种观点虽然看清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看不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就不能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历史地位、伟大指导作用和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因此,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指明,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对此作过专门阐述。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