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宋徽宗角色错位的来由(一)

宋徽宗角色错位的来由(一)

详细内容

摘要:宋徽宗系宋神宗第十一子,既非嫡又非长,从政是其所短,书画是其所
长。其兄长宋哲宗因纵欲而早逝,他仰仗其才华与名声,战胜哲宗同母弟简王赵
似,竟君临天下。徽宗继位貌似出自“朝议”,其实走过场而已,所谓“朝议”
最终沦为政治陷阱。徽宗的公开策立者固然是向太后,其幕后拥立者则很可能是
宦官郝随。至于徽宗的才华与名声,得益于对其青少年时代影响极大的姑父、风
流驸马王诜。一定意义上,似可如是说,徽宗“成也王诜,败也王诜。”

 关键词:宋徽宗;宋哲宗;宋神宗向皇后;朝议;郝随;王诜
  
  宋徽宗有艺术家的气质──风流、浪漫、玄想,无政治家的素养──睿智、
务实、果断。阴差阳错,他竟君临天下。徽宗角色错位,对北宋历史的影响无疑
是负面的,但不能夸大。号称“极盛”的北宋王朝迅疾覆灭,原因相当复杂。从
前有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认为北宋覆灭的原因在于“朝议”不听章□之言,
误立端王赵佶即徽宗为帝。他们如此假设:“设建辟之时,朝议从□,端王不帝
,宋可无败乎!”[1](卷48《建中初政》“张溥曰”)其实,这一角色安排不能
归咎于“朝议”,徽宗之立自有其前因后果。下面的讨论从宋哲宗之死开始。
  一、哲宗纵欲早逝
  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的异母弟,哲宗生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
月,徽宗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1),兄弟二人年龄相差不到6岁。
在正常情况下,徽宗断无继承哲宗皇位的可能。徽宗继位有一线希望,是由于哲
宗刚满23岁(2)便死去。
  哲宗的病情对外公开的说法是:“故冬以来,数冒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
效,遂至弥留。”[2](卷7《元符遗制》)所幸,知枢密院事曾布的日记《曾公遗
录》部分保存至今。从中可知,哲宗并非因伤风感冒而死,而是死于性生理疾病
。两宋帝王患性生理与性心理病者,除哲宗而外,至少还有高宗。建炎三年(公
元1129年)二月,金军袭击扬州,高宗夜半仓皇渡江而逃,“矍然警惕,遂病熏
腐”,从此患下性无能症。其后果是丧失生育能力,“后宫皆不孕”。[3]
  哲宗的病情及后果都比高宗严重得多。其症状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
[4](卷九),是致命的。其病因则是极度性放纵。哲宗宫中美女如云,宰相吕大
防的夫人亲眼看见:哲宗“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
服之类无少异。”“其服饰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5]哲宗9岁做皇帝,其
管教者既有祖母英宗高皇后,又有嫡母神宗向皇后、生母神宗朱德妃。其中,垂
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是位女强人,她对哲宗管束颇为严厉。哲宗年纪渐大,依
然身不由己。他对其祖母“甚衔之”[6](卷127《哲宗朝》),但在行动上不敢为
所欲为。当时人说:哲宗“天颜穆然,敬奉二宫,有不迩声色之意”,[5]大体属
实。元□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大权在握,再也不受管束
。他立即反弹,不仅在政治上一反高太后所为,排斥旧党、废止旧法,起用新党
、推行新法,而且在生活上肆无忌惮,纵欲无度。中书侍郎范百禄曾兼任侍读,
很了解哲宗,对其健康状况深表关切。他在出知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时,为此专门上疏哲宗。奏疏引用孔子所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告诫哲宗应注重“养生□身之道”、“福寿康宁之术”。[7](卷5)对于这类
忠告,哲宗置若罔闻。加之宦官“起哲宗侈心”,[7](卷63)于是哲宗变本加厉。
“明艳冠后庭”的御侍刘氏“有盛宠”[8](卷243《哲宗昭怀刘皇后传》。),与
高太后所立孟皇后争宠。哲宗不顾大臣反对,断然将孟皇后废黜。刘氏取而代之
,正位中宫。哲宗与刘氏如胶似漆,因此得下性生理疾病。御医秦□、孔元、耿
愚束手无策,“深以为忧”。[4](卷9)哲宗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
)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元符二年八月,当时位号为贤妃的刘皇后虽然为哲宗生下一皇子,即所谓邓
王,但两月后便夭折。哲宗撒手人寰,膝下无传宗继位之人。外界早知哲宗性命
难保,他本人则对病情估计不足。哲宗短命,并未留下遗嘱。于是峰回路转,当
时被封为端王的徽宗赵佶继位出现一线希望。
  二、太后“圣意先定”
  端王赵佶继位虽有希望,但这线希望相当渺茫。哲宗有皇弟13人,其中8
人已死,5人尚在,即申王赵亻必、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越王赵亻
思。5人之中,申王赵亻必年纪最大,但有目疾;简王赵似是哲宗的同母弟,系当
时被尊奉为皇太妃的神宗朱德妃所生。帝政时代的皇位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
嫡立长。如亡故皇帝无皇子,则论血缘关系亲疏,立同母弟;或以长幼为序,立
年长者。简王赵似无疑是一大热门人选。
  至于端王赵佶,系神宗第十一子,宫中尊称“十大王”,是由于“神宗第十
子(仪王赵)伟(3)早世”。[9](卷下)其生母陈氏虽史称神宗钦慈皇后,但
入宫之初,不过御侍而已,生下赵佶后,才母以子贵,先后进封才人、美人,并
已于11年前死去。其钦慈皇后以及太妃、太后等头衔,均为死后多年追尊、追谥
。赵佶既非嫡又非长,在通常情况下,继位的可能性极小。
  究竟由谁继位,身为皇太后的神宗向皇后必须面对这道难题。她本人无皇子
,态度较超脱。与英宗高皇后不同,神宗向皇后是个以不贪恋权力闻名的弱女子
,素不过问朝政,决断能力极差。她犹豫不决,只得就近在宫中,与宦官商议。
向太后询问大宦官梁从政,得到的回答是:“第问章□。”向太后“疑之”,怀
疑他交结外朝,再问道:“即忄享言非,奈何?”梁从政说:“□,宰相,其言
安可不从!”两人话不投机,向太后“麾之去”。史称:“初,梁从政给事皇太
妃(即神宗朱德妃)○,阴以简王属章□。”[10](卷25元符三年正月)梁从政早
已暗中勾结宰相章□,试图拥立简王。另一大宦官郝随,“本陈太妃(即徽宗生
母)○中旧人”。[9]郝随与端王的关系,和梁从政与简王的关系完全相同。向太
后是否事先咨询过他?郝随是否建议立端王?向太后是否采纳其建议?史籍虽无
记载,但极有可能。下面两点即是其佐证。
  一是郝随素来干预宫廷事务乃至朝政。当年仅位居婕妤的刘皇后不甘屈居于
孟皇后之下,郝随边劝慰边建议:“毋以此戚戚,愿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当为
婕妤有也。”[8](卷243《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这一主意最终果然奏效。刘
皇后为斗倒孟皇后,“阴造奇语以售谤,内侍郝随、刘友端为之用。”[8](卷
243《哲宗昭怀刘皇后传》)刘皇后一伙诬陷孟皇后厌魅(4),侍御史董敦逸负责录
问此案。他明知这是一桩苦打成招的冤案,“握笔弗忍书。郝随从旁胁之,乃不
敢异。”[8](卷355《董敦逸传》)于是孟皇后被废。郝随实属刘皇后争宠获胜的
一大“功臣”,其主意与能量都在梁从政之上。向太后岂有仅询问梁从政,不咨
询郝随之理?即便向太后不问,一向不甘寂寞的郝随势必主动进谏。以其三寸不
烂之舌,自会说动向太后。
  二是徽宗后来百般庇护郝随。郝随不仅是孟皇后冤案的主要制造者之一,而
且是个特大贪污犯。他负责宫中修缮,既浪费:“穷奢极侈,殚工尽巧,以粪土
用邦财,以寇雠用民力”,又贪赃:“不经有司,擅自支费,因缘为奸,干没无
限,以至内帑珠金,率意取之,并无归着。”[7](卷63)徽宗即位后,御史中丞
席旦等官员纷纷上疏弹劾。徽宗大事化小,称:“彼自乞宫观。”[10](卷25元
符三年二月)暂且将郝随调任延福宫使,以平众怒。史称:“内侍郝随娇横,(席
)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8](卷347《席旦传》)这一处分实在太轻,给事中
龚原又上疏“论郝随得罪,不得居京师。”[8](卷353《龚原传》)然而郝随与徽
宗的关系毕竟非同一般,知情者“或揣上意且起用”。[8](卷328《安焘传》)果
不其然,郝随不久复官,并升任知入内内侍省。席旦、龚原等官员反因弹劾郝随
而遭贬。郝随此后更是有恃无恐,动辄告御状,“泣诉于上”。而徽宗总是“慰
勉之”。[9](卷上)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十月,郝随死,“谥荣恪”,[11](
礼58之92)“赠开府仪同三司”。[11](仪制13之2)此职乃文臣寄禄官之首阶。
郝随以何功何德享此殊荣,难道仅仅因为他曾侍候徽宗生母?这更让人怀疑郝随
实乃徽宗的幕后拥立者。
  诚然也有反证,即郝随党同章□。史称:“章□专政,结内侍郝随,以固权
宠。刘友端助之,三人凶狡相济。”[11](礼53之6)确实,哲宗后期,章□拜相
,“结宦官郝为助”。哲宗的动向由郝随“觇知”,再“密语(章)□”。[11](
职官67之9)然而北宋后期,政局变幻莫测,官员翻云覆雨,利益集团不断重组。
官员分道扬镳乃至反目成仇,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在这批变色龙中,以杨畏最
负臭“名”,人称“杨三变”。[8](卷355《杨畏传》)徽宗即位后,章□、郝随
处境迥然不同,足见二人已分道扬镳。其原因也许正在于二人拥立对象不同。
向太后询问梁从政后,深感事态之严重。她唯恐发生变故,于正月十三日黎明迅
疾召集宰执大臣商议继位重事,并部署加强都城警戒,要求各地务必保持安定。
向太后在召见大臣之前,已成竹在胸,即所谓“圣意先定,牢不可移”。[12](
卷15《入内都押梁从政降官制》)这位弱女子一改优柔寡断的旧习,顿时颇有决断
,固然是形势所逼,或许也与郝随的策划和支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