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古籍数字化:现状、问题与趋势——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看(一)

古籍数字化:现状、问题与趋势——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看(一)

详细内容

题记:这是我2002年9月参加“汉文化联盟”第二届汉文化资料库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出品的《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也包含了这种格式,详见2688阿里巴巴网站()使用,有专用阅读器,也可使用北大方正的Apabi Reader阅读器阅读。
  7.sep、ifr格式。由书生之家()开发的《四部丛刊》等全文检索版均属于这种形式。汉文化联盟开发的《汉文化资料库》和目前北京大学正在开发的《中国古籍基本库》也应属于这种形式。
  此外,笔者还见到有位图形式和多媒体格式的数字化古籍。前者如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后者如方圆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书库》(见2688阿里巴巴网站l)、陈清书斋()上提供的部分简帛资料、孔子2000()提供的《大藏经》的免费阅读和下载,等等。这些资料因多数为研究者个人积累或专门机构特别提供,所以常常起到补现有一些大型数字化图书之不足的作用。
  与网上书库、个人网站的单纯网页浏览不同,网络全文检索提供了古籍资源利用的更为便捷的手段。除近年来陆续开发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大型数字化产品均在单机板之外开发有网络版外,网上目前已有的让读者免费或有条件检索的相关资源大体集中在台湾。这方面,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汉籍电子文献》系列()、台湾元智大学工学院的“网络展书读”()《大正新修大藏经》全文检索等可为代表。相反,在中国大陆,目前可提供网上全文检索的古籍资料寥寥无几,所见仅有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全唐诗线上全文检索系统》(注册后使用,),等等。
  专用电子书阅读器虽然并非专为古籍数字化开发,但因其体积小、容量大以及携带方便、无特殊阅读条件的限制,而相应的电子书籍中又包括不少古籍,其对一些古代经典著作的传播无疑会发生积极作用。
  尽管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如网上书库、个人网站的建设),但它们在推进中国古籍数字化上的作用还是不应被忽视。就广大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甚至是专业研究者而言,其对古籍数字化之价值的认识,并非靠专门制作的大型数字化系列图书,而恰恰来自他们简单的网页浏览。
  (三)恢宏阔大的开发规模
  从上面的罗列中可以看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主要依赖于学术研究机构(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和学校(如北京大学),专门技术公司(如超星、北京书同文)和出版社(如迪志、汉文化联盟),图书馆(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并且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成果问世。此外,就笔者浏览所及,目前正在开发的古籍数字化相关工程还有:
  1.北京大学刘俊文先生主持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工程了。该工程1998年正式启动,全套光盘库共500张,分)承担,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浙江省中医研究院、天津中医研究院等十四家中医药)。
  10. “古藤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简称PG),美国伊林诺斯大学文理学院米歇尔·哈特倡始于1971年。计划对世界上的一些经典古籍进行数字化,其中包含了中国经典、文学、历史和地图等方面书籍和资料的数字化内容(主要为英文),如《论语》、《桃花源记》、《三国演义》等。现可在网络上进行目录检索。
  此外,像超星数字化图书馆和地方上一些公共图书馆等也在其数字化图书中不断增添新的古籍,一些古籍研究机构和个人也在工作中将相关文献变成电子文本,也是古籍数字化队伍中的不可小视的力量。
  合现在已有的成果而观之,中国古籍数字化规模之宏,形式之伙,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标示出其良好的发展路向。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更加有效地保护了古籍,而且在丰富人们的学习资源、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上,无疑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