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恭三师与辽宋金史研究(一)

恭三师与辽宋金史研究(一)

详细内容



邓广铭教授,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东省临邑县。1923年至1927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36年毕业后即留校任文科研究所助教。1937年至1939年,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在北平图书馆专心致力于辛弃疾的研究。1939年秋,应召辗转至昆明,继续任北大文科研究所的高级助教。翌年,随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四川的李庄,潜心于宋史的研究。1943年至1946年,在重庆的复旦大学史地系任副教授、教授。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史学系任副教授,1950年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1954年至1966年,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至1981年,任历史学系主任;1981年至1991年,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1月10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先生在社会上兼职甚多,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编辑委员会主任。1980年以来,历任中国史学会第二届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1982年以来,历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顾问。1983年以来,历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顾问。
先生学问博大精深,学术研究领域宽阔,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在辽宋金史方面创获尤多,著作宏富,蜚声海内外。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为什么主要集中在辽宋金史方面呢?他在的《自选集·自序》中说:“这样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之所以形成,以及它之所以长时期不曾有所拓展改变,从主观方面说,当然是我自己学力的局限使然,我根本不具备淹通古今中外的条件,不可能从事于浩瀚无垠的古今中外之学,所以只能划疆自守。从客观方面说,则是为我所居处的人文环境、时代思潮和我国家我民族的现实境遇和我从之受业的几位硕学大师所规定了的。”先生所说的“主观条件”,显然是谦虚之词,就先生的聪明才智、博学多识,从事于古今中外之学,是毫无问题的。先生自己也说过:“我也长时期担任过中国通史的教学工作,所以我的旁鹜别出、上下古今地求索考论的文章也写了不少。”例如他五、六十年代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和《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就是在当时史学界颇有影响的鸿论。他之所以“划疆自守”,恐怕是由于辽宋金史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实在太多,而先生的前辈和同辈学人当中,以这一时期的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者实在太少,满目荒莱,亟须开垦,为了研究得更多更深,也就无暇也无须从事于古今中外之学了。
先生所说的“客观条件”,则是十分地客观存在的。先生的中学时代,正是“五四运动”之后不久,爱国热情仍甚高涨。先生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考入北大的,他初步确定以辽宋金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时,则是“七·七”事变的前夕,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即将全面爆发。正如先生所说:“把两宋政权从其邻邦那里所受到的政治和军事的欺压,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华民族从东西方诸列强所蒙受的日益加剧的政治欺压与军事侵略相比拟,在今天看来,尽管是不够恰当的,但在当时,人们却大都是如此看待的。也正是在这种并不恰当的类比之下,我才选定两宋与辽金对峙斗争的历史时期作为我进行钻研的主要课题。”后来,他在接受访问时更加明白地说:“我进北大是在三十年代,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矛头指向我国,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刻。从我内心讲,有一种民族救亡感和历史责任感,所以我把自己的眼光投向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宋朝是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岳飞、辛弃疾、陈亮这些历史人物是这时期的重要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们的爱国事迹为人民所传颂,自然也打动了我的心灵。我希望通过表现这些人的爱国形象,挖掘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当时有许多史学家都这样做。”(《邓广铭教授谈治学和历史研究》)也就是说,先生的学术研究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先生所研究的历史学也是“经世致用”之学。
另外,先生选定辽宋金史作为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也是深受其业师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的影响的。他上大学四年级时,选修了胡适的“传记文学习作”课,写成了一本《陈龙川传》,作为毕业论文,受到胡适的好评。1937年初,他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专门致力于《辛稼轩年谱》和《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写作,则是得到胡适、傅斯年、陈寅恪三位先生的大力帮助而实现的。之后,傅先生对先生的宋史研究又多有指导;陈先生对先生的研究成果则奖勉有加,并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使先生对辽宋金史的学术研究方向更加坚定不移,信心倍增,在这一学术领域中更加辛勤耕耘,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填补史学界的空白。



先生在辽宋金时期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学术文化史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其最早及最突出者,是关于宋代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早在1924年,先生读了罗曼罗兰的《悲多芬传·导言》之后,就对历史上一些建立了大功业、具有高亮奇伟志节的英雄人物起了无限憧憬之情。这对他后来的治学道路,无疑起了导向的作用。他的第一部宋代英雄人物的传记,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以南宋爱国主义思想家陈亮为传主的《陈龙川传》。这部著作完成于1936年,至1944年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在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先生满怀爱国主义的激情,为南宋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作传,他努力搜集关于陈亮的资料,仔细体会陈亮所处的南宋时代的氛围,设身处地地描写了陈亮的心理、思想、行为等等和那个时代交织着的错综关系,从而展现了陈亮“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魄,抒发了陈亮抗击金人、报仇雪耻的爱国热情;同时,对陈亮这样一个独立特行、操心危、虑患深的人,倍受侮弄和惩罚,困顿蹉跌以至于死的悲剧,表示了愤懑和同情。
《陈龙川传》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先生的第一部著作,难免有不足之处。先生生前多次说过要加以修订,并且已经列入了计划,但因突患不治之症,未及了却这一夙愿。不过,先生晚年根据美国友人田浩教授提供的宋刻《圈点龙川水心二先生文粹》,对明刻三十卷本《龙川文集》进行了重新整理,成为目前最完备、最准确的《陈亮集》(增订本);同时,撰写了《三十卷本<陈龙川集>补阙订误发覆》一文,以补五百年来阙佚之文,以正五百年来未正之谬,以发五百年来未发之覆,为进一部研究陈亮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的确是一桩具有深远意义的事。
另外,先生在晚年还撰写了《朱陈论辩中陈两家王霸义利观的确解》、《陈亮反儒问题辨析》等重要论文。淳熙十一年(1184),陈亮因被诬告入狱,在他获释之后,朱熹写了一封信,劝他“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而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朱文公文集》卷三六)他认为,这是对他的思想和主张的误解,便和朱熹进行了一场长达将近三年之久的关于“王霸、义利”的辩论,成为南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但是,陈亮对王霸义利的一元论的理解,不但未被朱熹所接受,而且,直到八百年后的今天,许多人仍然认为陈亮是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先生在《陈龙川传》中也是持这种看法的。先生晚年,经过深入思考,认为从朱熹到今人,都是对陈亮的误解。因此特地专门撰写了《朱陈论辩中陈两家王霸义利观的确解》一文,澄清了这个被历代学人误解了800年的哲学命题。在《陈亮反儒问题辨析》一文中,特地对陈亮的“殿试策”中关于“岂徒一月四朝而以为京邑之美观”的话,进行了辩析。他经过翻复思考,认为宋人危稹、清人全望祖以及近半个世纪之前他本人的解释,全都是一些曲解。正确的解释是:这段对策只是反对那些专讲形式的虚文琐节,而不是对于孝道的根本否定。因而不是为了攫取功名而曲学阿世、有意逢迎。从而推翻了又一桩已经流传了将近800年的关于陈亮的公案。这些论文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使对陈亮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确了。
先生撰写传记的第二个英雄人物是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有关辛弃疾(稼轩)的著述,主要有《辛稼轩年谱》、《辛弃疾(稼轩)传》、《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等专着,以及《<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疏证>总辨正》、《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辛稼轩交游考》、《爱国词人辛稼轩》、《辛稼轩的归附南宋和<美芹十论>的奏进》等一系列论文。该组成果中,既有考证文章,又有研究论着,还有对于稼轩诗词文的整理注释;既各自独立,特性分明,又相辅相成,从历史的深度融铸为一个整体。
辛稼轩是南宋历史上具有多方面才智的英雄豪杰人物,是两宋词人之巨擘。他在其社会实践、在其诗、词、文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曾经激励过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稼轩词作中沉挚的理念与意境,“驰骋百家,搜罗万象”的丰富内容,激越清丽、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使其词章无疑居于宋词成就的巅峰。
关于辛稼轩的生平事迹,由于其文集失传,缺乏行状碑铭之类比较完整的传记资料,故而多已湮没不彰。《宋史》本传及笔记杂谈中的记事,或多错误,或失枝节。稼轩词的写作时次问题,同样始终难以排比清楚。清代辛启泰所编《稼轩年谱》、《稼轩集抄存》,近代学者梁启超所编《辛稼轩先生年谱》、梁启勋所编《稼轩词疏证》等,均未能恰当解决。
先生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始对有关辛稼轩生平行实的资料进行广泛的搜讨。他一方面查阅宋元二代之史籍、文集、志乘、笔记,辗转访求辛氏宗谱,遍考稼轩履历、交游;一方面将不同系统的辛词刊本汇合比勘,追溯版本渊源,斟酌编置次第,旁搜博采,增补辑佚。他以“细大不捐”为原则,以期“积破碎为整体”,庶可概见辛氏行实之一般。经过长期不懈的钩稽积累,严密翔实的细致考证,厘清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纷纭参差,对于稼轩南渡后的用舍行藏诸大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对于稼轩词的编年随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早在1937年,先生就以《<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疏证>总辨正》一文为学术界所瞩目。该文于《国闻周报》上刊出后,受到胡适、傅斯年等著名学者的好评,当时与先生尚不相识的陈寅恪先生也对此文大加称许。1939年,《稼轩词编年笺注》初稿完成,即被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称作“钩稽之广,用思之密”,令人“惊为罕觏”;并且说:“得恭三兹编以鼓舞之,蔚为风会,国族精魂将怙以振涤,岂第稼轩功臣,与洪(兴祖)、顾(嗣立)比肩已哉!”尽管收到诸多大师的褒扬,先生并未丝毫自满于已经获取的成就,而是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严肃细致地对待稼轩生平的研究与稼轩著作的整理工作。
先生所作《辛稼轩年谱》,初稿完成于三十年代后期,1947年首次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解放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先后印行,1997年5月增订本出版。《辛弃疾(稼轩)传》五十年代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两次印行。《稼轩词编年笺注》初稿于1937年至1939年间编撰完成,五十年代中,在原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1956年首次交出版社印行;1962年进行首次增订,十年浩劫之后,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经长达14年之久的再度修订补充,增订三版于199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出版于1997年的《辛稼轩年谱(增订本)》,从资料的收集、史料的处理,都体现出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先生通过详尽细密的考证,指出晚清人重编的《铅山辛氏宗谱》中,在涉及到辛稼轩及其子孙的材料中,出于明清人伪造者十居七八,但在众多颠舛荒唐的编造之外,也有值得凭信的史料。例如《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辛公稼轩历仕始末》,尽管因辗转传抄,其中脱误甚多,却的确出自南宋末年人手笔,是确实可信的辛稼轩传略,对于述写辛稼轩的生平事迹,是极富史料价值的一篇文字。
《辛稼轩年谱》虽然分年隶事,亦兼用纪事本末之体,以综贯叙述,使读者得见事件原委。增订本之内容,不仅关系到辛稼轩的个人事迹,而且提纲挈领地阐论了南宋时期的诸多军国大事;将个体事迹置于时代波澜之中。从而使读者强烈地感悟到,正如朱熹所说,辛稼轩“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他南归之后,虽然终其身并未被南宋朝廷置之于参与决策人员之列,而其本人却时刻关心着国家的休戚和民族的命运。
《稼轩词编年笺注》与《辛稼轩年谱》二书互为表里,互有详略。《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一书,更是先生半个多世纪研究心血凝聚之结晶。
该书以《题记》、代序《略论辛稼轩及其词》开篇;主体部分依辛弃疾(稼轩)词创作之年代,分为“江、淮、两湖之什”(共收词88首,起南归之初迄宋孝宗淳熙八年)、“带湖之什”(共收词228首,起宋孝宗淳熙九年迄宋光宗绍熙三年)、“七闽之什”(共收词36首,起宋光宗绍熙三年迄绍熙五年)、“瓢泉之什"(共收词225首,起宋光宗绍熙五年起宋宁宗嘉泰二年)、“两浙铅山诸什”(共收词24首,起宋宁宗嘉泰三年迄宋宁宗开禧三年)及“补遗”(共收词28首)等六卷;全书共收辛词629首。书后附有“诸家赠酬词”、“旧本稼轩词集序跋文”及“稼轩词索引”。
对于辛词的编年与笺注,显然直接影响到对其六百余首词章理解之确当与否及研究之深入程度。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的《例言》中,先生指出:“明悉典实则词中之涵义自见,揆度本事则作者之宅心可知。”为帮助对于稼轩词的探索和阐发,《笺注》一书尽量将涉及到稼轩词本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考索清楚,把词章的写作背景交代明白,从而使诸多词作因联系于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之下而更加显得意蕴深邃、警动鲜明。与此同时,邓广铭先生以历史科学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判定取舍,凡属凿空无据之词、游离寡要之说,书中概不阑入。
众所周知,辛稼轩在其创作中,融经铸史,贯穿百家;而且,其“书袋”当中之丰富贮藏,乃是三教九流兼收并蓄的。他在词章中驱遣自如的大量史事与典故,致使读者往往对于词中涵义有无从索解之感。先生在对稼轩词进行笺证的同时,把词中所征引的往事、使用的典故、成语等等一并作出注释,凡其确为脱意前人或神化古句者,皆为之寻根抉原,注明出典。这不仅为今日的阅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其考订、笺证、注释本身,即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高水平学术篇章。茅盾先生读了《稼轩词编年笺注》之后,由衷地称许这是一部“传世之作”。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先生充分汲取了全国各地读者、专家的宝贵意见、建议,并且根据本人陆续查询所得资料及研究心得,对于稼轩词的编年隶事又作了一番调整,作出了比较重要的补充、修订。这次增订,历时14年之久,该书面世后,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被称之为近代以来“对辛词之研究致力最勤、成果最丰的一位学者”(缪钺、叶嘉莹《灵厝词说》“论辛弃疾词”)。
作为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先生积数十年之功,对于辛稼轩事历及南宋朝史事的研究,对于稼轩诗词文的编年、笺注,堪称历史人物传记撰著及古典诗词文献整理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