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从分产业的生产函数出发,构造模型分析各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籍此分析河北省财政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相应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生产函数 就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
1978年~2006年间,河北省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已逐渐取代第一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三次产业之间产值的差距明显扩大,第二产业已遥遥领先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二、就业结构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也明显上升,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由1978年的76.9∶13.9∶9.2调整为2005年的42.24∶29.99∶27.77。
三、河北省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借鉴胡永泰的方法,首先利用分产业的生产函数,将经济增长分解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再将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可以得出各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原理如下:
其中:为商品增值系数,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为i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总就业人数的份额,为i产业资本存量占总资本存量的份额,为劳动的产出弹性。
其中:TFP增长,TFP增长可分为就业结构效应和净TFP的增长。
就业结构效应 ,表示农业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时带来的经济增长。从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总体就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来看,其中1985年贡献率最高,其中由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提供了6.63%贡献份额,体现了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乡镇企业的转移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在1989年~1991年期间,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出现负的贡献,主要原因是这些年份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1992年以后由于体制改革、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等因素的作用,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的增长又逐渐产生正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