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最高境界(一)
详细内容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资源环境制约的现实选择,更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目的,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环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为目标。这种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生态。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1]。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层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环境问题靠在原有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上升到基本价值理念转变这样的高度上来,因此,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们长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块大“短板”,靠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都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对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使我国资源和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的执政理念,将通过各级政府的具体执政行为而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治国理念的演变过程。上世纪80年代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赋予环境保护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地位,但还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二者还是分隔状态。到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使环境保护理念进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之中,开始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分别决策,分别处置的隔阂状态,但环境保护还远远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足以深刻地影响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生活行为。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实际上对以往的治国理念有实质性提升,境界更高,产生效果也将更久远,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提炼与升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归宿。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政治内涵,彻底实现执政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战略上,把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在实践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硬指标;在考核上,不再只关心GDP,而是主要看当地经济发展效率、质量和区域生态质量改善情况。只有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2]。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的“轻化”型经济特征正向自主主导的、带动力较强的、可持续的“重化工业”方向发展。2002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6%,其中,重工业增长率为13.1%,轻工业增长率为12.1%,2003年则分别提高到17.0%、18.6%和14.6%。两年中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分别高出了1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60.9%提高到64.6%。重工业增长不仅明显超过轻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重工业增长也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2002年工业增长为9.2%,同期GDP增长7.7%,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02年GDP增长10.2%,工业增长8.0%,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2.2个百分点。2003年GDP增长9.1%,在农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减慢的情况下,工业增长速度却达到了17.0%,高出GDP增长7.9个百分点。同时,我们已把加快城市化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农村人口,城市化又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所释放出来的潜力不可估量。因此,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的加快局面是经济由单纯的外向带动型向自主主导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发展型转变的重要标志与体现,更具有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变的划时代意义。经济尤其是重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我们已经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型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资源和环境制约增强,加强生态文明是历史性战略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的27%,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而世界产出的能源或原材料消耗增加,将使我国短缺的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矿产品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也会明显增强[3]。城市化加快发展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汽车、住宅业的发展对于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会带来“三废”排放的增加,给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过去那种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生态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带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