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课例分析*――以广西恭城县一堂语言活动课为例(一)
详细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从整体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更为严重,
笔者旁听了广西恭城县一所农村幼儿园的语言活动并对该课例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为提高广西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课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后,学前教育更是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学前教育仍是整个国民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在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尤为突出,其原因复杂多样,总体而言,农村学前教育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比较薄弱,再加上师资水平整体不高,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010年笔者跟随课题组到广西恭城县一个乡级中心幼儿园调研,旁听了中班一堂语言活动――《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笔者根据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该课例做出简要的分析。
一语言活动全程
活动名称:《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活动目标:(1)幼儿对雪花有一定的认识并会朗诵诗歌;(2)
幼儿喜欢冬天,进而热爱大自然;(3)幼儿能够创编诗歌。活动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并制作纸质雪花。活动过程:(1)导入:调动幼儿原有经验,请幼儿说说冬天的特征。(2)教授诗歌:①教师反复教读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诗歌内容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河里变成一滴水珠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微笑?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幼儿反复跟读。②教师和幼儿一起理解诗句的意思。③教师请幼儿发挥想象,“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要飘到哪里去?”并把想到的画到画纸上。④教师请个别幼儿交流并展示成果。⑤教师给幼儿分发纸质雪花,让幼儿到户外游戏,进行课堂延伸。
(3)活动结束:幼儿拿着老师分发的雪花到户外游戏结束活动。
二课例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组织该活动时教师做了详细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有需要改进的部分。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该课例的活动名称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但是恭城很少下雪,大部分幼儿只能靠教师所提供的挂图和教具来认识雪花,因而教学内容脱离幼儿实际生活。当教师问幼儿“雪花有几片花瓣?”时,幼儿一脸茫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知道中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幼儿认知的主要特征是认识事物需要有具体的实物为参照,当教学在幼儿完全没有见过雪花的情况下进行时,幼儿不能调动原有经验,所获得关于雪花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系统的,因而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2.教具利用不充分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已准备了纸质的雪花,每个幼儿有一片,但是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该教具体现为利用不充分。
教师在开始活动时所呈现的是准备好的教学挂图,挂图涉及的是诗歌的内容,当教师让幼儿想象雪花是什么样子时,应该给幼儿出示雪花教具以帮助幼儿加深对雪花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教具是在活动结束时作为活动延伸来使用的。教具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教师语言素质不高
农村幼儿教师一般都是中专或专科学历,没有接受过严格的语言训练,加之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农村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幼儿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理,幼儿能对他周围的事物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同时幼儿期的幼儿存在语言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幼儿语言习得的速度和质量是惊人的。农村地区的幼儿长期生活在以当地方言为主的语言环境中,在幼儿园所接触到的是非标准的普通话,因此当地幼儿所习得的普通话也常常带有生涩的方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