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基础教育论文>儿童问题行为和学校顺应的关系:班级环境的作用(一)

儿童问题行为和学校顺应的关系:班级环境的作用(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精神卫生问题行为横断面研究同伴接受学习环境多水平班级环境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班级环境因素对儿童问题行为和学习成绩、同伴接受之问关系的影响。方法: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对82个班级的4650名初中生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问题行为显著负向预期学习成绩和同伴接受,并且这两种预期作用在班级之间的变异显著;老师支持、训诫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可以改善问题行为儿童的同伴关系,同时严格的秩序纪律还可以改善问题行为儿童的学习成绩,但良好的班级同学关系则可以使问题行为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学习成绩变差。结论:儿童问题行为对学习成绩和同伴接受有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受班级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偷窃、酗酒等违犯校风校纪问题的儿童一般都具有比较糟糕的学习成绩和同伴关系〔1-4]。由于问题行为(delinquency)的显著性和破坏性,老师在日常教学及管理中也会投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应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但班级之间的管理方式有一定的差异。传统探讨班级环境和学生学校顺应关系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具体的学生类型[’〕,并且使用普通回归方法处理这些具有镶嵌结构的数据[5.6],本研究旨在用多水平分析方法探讨班级水平上的班级环境变量对学生水平上问题行为和学校成绩、同伴接受之间关系的影响。
  对象和方法
I.对象被试为我国东北鞍山市82个初中班级的4650名学生,初一到初三各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依次为48.9%,50%和52.5%,各年级学生性别分布差异不显著(才=43.205,df=81,P>0.05),各年级学生年龄的平均数依次为13.6土0.7,14.610.6,16.910.8岁。
2.研究变量:问题行为和同伴接受儿童的问题行为指偷窃、酗酒、抽烟、破坏公物等违反校风校纪的行为表现,通过限制性提名方法得到,各条目被提名次数的平均数作为每个学生问题行为得分;同伴接受情况通过非限制性提名方法得到。已有研究显示所用的提名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L}l。为校正班级人数差异,每个被试的问题行为和同伴接受的被提名得分均以班级为单位被转化百分数参与计算。
班级环境变量:本研究所测试的班级环境变量包括老师支持、同学关系、训诫、秩序纪律和缺乏主见5个方面,所用测试工具由Chang根据Moos和I}’的理论并参照MCI{MyClassInventory)和Qn(QuestionnaireofTeacherInteraction)问卷等编制而成【}-}o},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川。根据学生的回答结果,分别计算每个学生的各因子得分,这样计算得到的各个因子分为学生感知到的班级环境变量。然后把学生的各个因子分在班级内进行平均,得到的各班级不同因子的平均数为班级水平的班级环境变量,班级环境变量是分析中第二水平的变量。
学习成绩:把学生期末考试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成绩分别以年级为单位转化为Z分数,各科成绩Z分数的平均数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3.分析过程: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和同伴接受测试结果在班级水平的方差变异达到统计学规定的显著性水平,说明这两个变量在各个班级之间有比较大的变异,随后分别以这两个变量为因变量,建立多层分析模型,考察班级环境变量对学生问题行为和学习成绩、同伴接受之间关系的影响。本研究使用HI.M软件处理数据(张雷等),多水平模型分析的步骤是首先考察儿童问题行为对儿童同伴接受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然后考察在校正了儿童性别和年龄变量的前提下,班级水平上的不同班级环境变量对问题行为与同伴接受和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