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程改革的误区(一)
详细内容
眼下,老师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老师们的课究竟该怎样上。有的教师认为这么多年,无论哪次教学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于是,过着“穿新鞋走老路” 的日子,另一些教师又片面遵循教学改革中的框架,生搬硬套,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一方面在内容上改变传统教学中“繁、难、偏、旧”的知识,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联系,从而达到学的目的,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教学上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改革,并不是像有的老师所想象的,一切从零开始,而是将传统教学中哪些不适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老路子,老方法、老观念根除。培养出一批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型人才。笔者就现阶段课堂中教师出现的某些问题谈一谈,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1 提倡课堂民主,但不是不要课堂纪律
新课程目标中指出:教学要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课堂中,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而是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这体现现代教学民主化。传统课堂,教师要求学生将手背到背后面,坐的端端正正,不能随便发言,教师威言正襟,根本不能“弯着腰和学生说话”(陶行知语)。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机活力。新课程提倡平等、民主,不能挫伤学生积极性,于是个别教师就不敢约束学生,任其所做,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课堂中,我们提倡学生要敢说、敢想、敢动、敢做。但说要有目的的说,不能什么都说,动要有动的目的,做要有做的目的。有的教师说:现代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就是依葫芦画瓢,套用西方教学模式。西方课程改革不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自己不想上的课可以不上。在这里笔者不敢苟同,西方这样的教学固然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的确不少,但犯罪的年龄却逐渐变小。而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也正在影响着不少的西方国家,也正在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因此,我们不能全搬全抄西方国家的所谓民主教学,应将西方的某些教学方法融进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学中,正所谓“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百花齐放。”办出我们民族特色的教学方式。
2 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要有激励性,但不能等同于拒绝肯定性、否定性的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中规定,对于课堂性评价要用激励的语言去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不能等同于一堂课全是“好”声一片。这种错误的言论势必导致没有良好的课堂效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指正,学生就会显得模棱两可,学生从教师的默认中同样找不出正确的答案,终将导致“将错就错,贻害终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同时,也应当用恰当的语言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如:“离答案越来越近了;你仔细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出正确答案;小伙子,你能想出其它的解题方法的;你虽然没有答对,但你很勇敢。”等等语言“可能会造就一个天才”。任何一个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错误中、不断的失败中造就出来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恰当地指出错误,纠正错误,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有利于发展,但是这种“指出、纠正”必须建立在维护学生自尊心,保护他的人格不在伤害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