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行为 控制措施
论文摘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能正确认识,井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控制。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广义的教学环境,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心理环境、它是通过人与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通常教学中物理环境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往往更多地和心理环境的营造联系在了一起。而在心理环境的营造中,教师如何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问题行为,正确认识问题行为和心理趣康的关系,进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克服问题行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地,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发生的,有的则出现在课堂之内。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通常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品行方面如上课不专心、坐立不定、寻求他人注意、不合作、漫不经心、随意走动等二是人格方面,如害羞、退缩、缺乏信心、心事重重、冷淡、极度紧张、白日梦等。
从上述划分可看出,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外显往往直接指向课堂环境和他人并容易被教师关注而人格方而的问题行为则较为内隐,往往表现出“依赖”和“服从”等退缩行为并为一些教师所忽视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教师在对待这些行为时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通常造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有来自学生个体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环境的原因
(一)个休原因
1、个性上的原因。从个性倾向性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均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有些学生因本身学习态度不正确、学习动机不明确而产生畏学、厌学等思想.从而出现问题行为;也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之所以上课捣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注意满足自己的一种“虚荣心”还有的学生的问题行为缘十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课堂上的对抗等等。
从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有的学生是由于学习能力的不足,造成学业上的困难甚至失败,而产生了对学习的逃避现象;还有的学生是由于性格和气质上的原因造成,如生性好斗、攻击性较强的学生易在课堂上干扰别人,甚至出现打闹行为生性怯懦的学生则会出现沉默、畏缩现象。
2、生理原因身体某部位出现病症、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均会使一些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也往往由于某种生理现象而出现焦躁不安,心神不宁等
(二)环境原因
l、教师的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教师的原因造成的,如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课乏味、表达能力差,很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有的教师平时偏听偏信,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抗;也有的教师心胸狭窄,一旦学生指出自己讲课中出现的错误便勃然大怒,指责学生。
2、家庭的原因家庭环境也是造成问题行为的一个间接原因。有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不一致,由此产生了问题行为如有的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语言和行为的坏习惯而在学校里却是不允许的;甚至有的家长非但不配合学校制止自己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为其“撑后台”.
3、社会的原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是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另一间接原因,如学校周围的不良风气、治安状况以及传媒中的色情、攀力、凶杀镜头等都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模仿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学活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
(一)教师应努力提高心理紊质,正确认识问题行为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中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当一个教师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谨慎谦虚、公正无私的个性特点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明辨是非,及时果断地作出反应,而且当发现自己有错误时能及时加以纠正。同时,对待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要认识到其一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很难避免的教师必须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去关爱他们,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在这种好的氛围的互动中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