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子礼《金瓶梅与红楼梦人物比较》(一)
详细内容
像《金瓶梅》和《红楼梦》这样的巨著,研究哪一部都是不容易的事,更何况把它们放在一起作比较研究,这是需要相当的魄力和素养的。冯子礼同志的新作《金瓶梅和红楼梦人物比较》,在对两部作品作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以其对人生哲理的独到领悟和对小说艺术的深入研究,饶有兴致地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了全面而透彻的对比性剖妒。这样的研究,“既涉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带出小说的表现特征。”(何满子《序》)
要比较,就要找到可比性。《金瓶梅》和《红楼梦》所描写的题材截然不同,笑笑生和曹雪芹创作上的意趣、手法和语言风格也有极大的差异,乍看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啻天壤!可推究起来,《红楼梦》虽然晚出近二百年,但它与《金瓶梅》却产生于同一历史时代,都是封建社会晚期市民意识萌芽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它们的冲击对象都是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就其伦理体系来讲,从总体上看,它们也是共同的。何况,“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性有大齐之处,作家观照生活而创造人物,也不能不偶有不约而同的。”(何《序》)如西门庆与贾琏,他们表面上相去颇远,而骨子里却有极为相似乃至相同的东西。又如潘金莲和王熙凤,她们有异有同,而又殊途同归。这些人物的差异,是属于同一时代的差异。作者一再强调产生这两部作品共同的时代特征,这就给人物性格的可比性奠定了一个唯物反映论的坚买基础。
当然,封建末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总体上看,末世有末世的总特征,然而,两个世纪中毕竟还有复杂、丰富的具体变化,还有其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和本质。因此,要准确把握某一具体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学作品,还要对其具体时期的特殊本质有清楚的认识。作者注意这种分寸的掌握。并把这一分寸贯串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具体分析之中,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寻求人物思想性格的恨源,例如对西门庆的分析,作者看到他的精神状态既显示了暴发户得意上升阶段的一般性,又带有他那历史阶段的特殊性(第128页)。西门庆这样一个亦官亦商,以商为主,集官商及市井恶霸为一体的人物第一次成为这样一本巨著的主人公,正是明中叶都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力量增长的表现。(79页)这种发展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它的社会作用主要地表现为进一步刺激官僚对金钱的贪欲,加重官场的腐败。第83页)他有可能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但决不是他们的先驱,更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代表。(第23页)这种扣紧人物生活时代的性格分析,就不是笼统泛泛的议论,而与其他作品的同类人物鲜明地区争开来。可以说,冯子礼的比较研究是近年来这一类研究当中较为成熟的一例。
在具体的比较研究中,作者的基本方法是在双双对照中显示两部作品的不同品格和人物形象的特征。全书共选出九对人物(人物群)进行剖析。这些剖析,不是一般的描眉摸眼,而是“抉神髓于形迹之中,揭示出社会关系和审美内容,即以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加以开掘。”(何《序》)作者对人物形态的考察过程中,其审美价值尺度不在于雅与俗或者有无韵味,而在于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并进而考察形成这种个性的社会条件和生活境遇,从而捷这种评判有高度的审美原则性。作者总是扣紧人物的出身和阅历,透过人物的言谈容止,透过那些深微的细节描写,努力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展现他们的灵魂,开掘这些形象所蕴涵的历史内容和美学意义。
有的人物形象,例如李瓶儿和尤二姐,她们确相似的性格、相似的追求和同样悲惨的结局。把她们放在一起比较,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而对于那些出身教养相差极大而性格命运又极为相似的人物,如潘金莲和王熙凤,在分析她们性格差异的同时,又指出她们共有的某些本质,这就需要对形象的深层解剖了。例如她们两人都争强好胜。潘金莲的要强,不过是奴性的争强,这是易于看穿的,而王熙凤的争强,又何尝不是根植于奴性基础上的争强!她对贾母的先意承旨、曲意逢迎凑趣取笑等等作法,不也是封建时代奴才对主子,臣仆对君王的态度的写照吗?这样的揭示,无疑是深刻的。从审美的角度看,西门庆和贾宝玉是两种水火不容的对立性格,如何将他们加以比较呢?作者的方法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这两个形象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和美学价值。作者从五个侧面进行论证,即:对“礼”的挑战和背离,价值观念的更新,伦理观念的变革,神权观念的淡化,雅文化市俗化的倾向,等等,从而得出这两个形象为“相悖互依,逆向同归”的审美结论。现在略举其中的一条论述,以见一斑。在“对‘礼’的挑战和背离”一节中作者说:《金瓶梅》和《红楼梦》通过自己的主人公,分别从美与丑、从善与恶两极,从情欲与肉欲的不同角度,提出了“人欲”这个课题。对于千百年来以“礼”为标志的旧传统,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力量。宝玉是用初步人文主义的平等意识来审视和批判以等级和奴隶为特征的封建道德。宝玉所追求的是理想化的形态,而西门庆所体现的是它的现实形态;宝玉的理想,反映了人性进步中一个新的层次,西门庆所表现的则是具体阶段的特殊本质。贾宝玉是封建社会内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代表,而西门庆则是这一阶层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西门庆和贾宝玉身上,都相当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新生社会力量的特点。这样的分析,就把两个对立的审美形象的内在本质揭示出来了。这种对两部小说相反相成、相悖相依现象的发现,体现了作者艺术和哲学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