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公司研究论文>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

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阐述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并提出了完善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盈余管理; 经济学分析; 对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涌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尽量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一)契约理论下的盈余管理
  由契约理论可知,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正是契约的不完全性给盈余管理带来了可能性。此外,契约理论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代理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的代理关系。代理理论认为,契约的当事人一方为资产所有者,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拥有经营权的是代理人或受托人,即企业管理当局。委托人以契约的形式将资产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代理人可依据掌握的经济资源采取行动,使其资产保值增值。在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同,存在着利益冲突。当委托人与代理人之存在利益冲突时,如果代理人认为盈余管理对自己有利时,其利己的倾向将决定其必然选择盈余管理。
  
  (二)信息不对称和信号传递效应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委托代理关系及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代理人可以获得此独有的信息,而将此信息传递给委托人的代价又太大,信息的交流会受到阻碍,委托人必定试图消除或降低这种阻碍,通过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报告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将报告净收益控制在从长远来看可以实现的水平,可以向资本市场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即公司的营利能力是持续的,发展前景也很乐观。尽管盈余管理导致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降低,然而盈余数据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大量证据表明:尽管存在盈余管理,投资者仍然更趋向于认为盈余是比现金流量包含更多信息内涵的数据。因此,信息不对称以及资本市场对于盈余信息的需求,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从母公司剥离出来的,造成了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公司与改制前的母公司之间大多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方交易。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经常通过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交易价格的价格进行商品购销活动或资产置换来调节利润。此外,上市公司会将自己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交由其母公司及子公司承担,通过从中收取高额或低额利息来调节财务费用。
  
  (二)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
  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最能体现其现实意图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但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致性的要求。企业只要始终遵循这一要求,其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使用价值并不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太低,变更程序太容易。这不仅会助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方法上的随意性,客观上还会鼓励其将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而获得的,因而具有短暂性和临时性,对一个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而言,它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应该较小。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多公司主营业务盈利甚微出现巨额亏损,却依靠一些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摆脱了亏损的困境,达到了政府主管部门批准配股的标准,甚至跨入了“绩优”的行列,这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功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出售资产、转让股权、资产置换、税收减免、资产重组、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
  
  (四)利用合并报表范围
  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合并报表范围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原来列在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通过整体出售或者减持股份的方式,排除在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外;二是将原来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增加股权投资比例的方式纳入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三是当年度收购一家新企业使其成为子公司,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