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内生动力研究(一)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内生动力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中小型科技企业特有的企业生命周期为划分点,甄别其成长各阶段的重要内生动力,构建完善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内生成长机制,指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内生动力对应于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分别应为:初创期——核心技术,发展期——管理团队,成熟期——企业文化,蜕变期——创新能力,目的是为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
  [关键词] 自组织理论 中小型科技企业 内生动力
  
  中小型科技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我国现有的科技型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且由于政策法规体系、区域创新网络、成长环境等的不完备性及企业自我生存能力的缺乏性,其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的演化根源于其内部结构与外部力量的持续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在各力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一个非正式到正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以上特点使中小型科技企业恰符合自组织理论中对自组织系统的定义。
  一、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开放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971年,德国生物学家M·艾根提出了超循环理论。该理论中包含了较为完整的自组织机理,常被用于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内部机制。它突出了超循环结构形式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超循环系统是通过循环关系联结多个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1969由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建立协同学理论,其对自组织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揭示了自组织的内在动力机制。超循环理论和协同学理论都是从微观层面上回答了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的基本问题,下文正是运用这两个理论的观点来归结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二、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内生动力分析
  中小型科技企业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能够在远离平衡态(产生危机)时,通过系统内某个参量(内生变量)的变化,自行地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成长)。结合自组织理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生存、发展、壮大、变革的内生成长动力的分析如下。
  1.初创期。超循环理论中定义的“催化循环”可看作自催化或复制单元,每个自催化或复制单元都具有双重催化功能:指导自身的复制,为下一步反应提供帮助。超循环就是由这样的自催化剂或自复制单元通过功能的循环藕合而联系起来的高级循环组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本身特征决定了这类企业的关键催化剂是核心技术。而初创期的首要任务是核心技术的培养或者提供创新产品与服务,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许可权。随着产品多样化和技术细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小型科技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地位,必须拥有相对优势的技术。最初可选择利用外力,走技术合作或直接引进之路,企业内部要注重技术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速核心技术的形成及向核心产品的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