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系(所)资料室的建设与发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校资料室裁撤合并专业特色现代化
论文摘要:高校系(所)资料室目前面临着经费短缺,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隶属关系交叉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使系(所)资料室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各高校应转变观念,加大投入,以裁撤、合并的方式合理配置,强化专业特色,以及现代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教授、图书馆和实验室是高校的三大支撑点,也是国际上长期以来综合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我国近几年的高校改革发展迅猛,各高校对教授、实验室重视的力度要远远大于图书馆,对二级单位系(所)资料室的建设更是支持和关心不够,致使当前高校系(所)资料室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现就笔者在内蒙古高校图工委、教育厅组织的全区高校系(所)资料室的评估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以供商榷。
一、系(所)资料室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认识上的问题。
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中规定:“规模大、系科多的学校,可设立系(所)资料(情报)室。”并特地指出:“其它院校一般不宜设立系(所)资料室”,这一文件的指导思想实质是让各校量力而行,视情而定。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系(所)资料室,致使学校有限的经费分散,管理上出现系、馆条块分割,专业资料员缺乏等问题。专业特色不强,教学人员较少的系(所)也配有资料室,其发挥的作用很难说有多重要。同时,在加大系(所)办学自主权的改革中,由于资料室不能直接产生效益,部门领导认识不一,往往易成为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就连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等直接受益者,在利益、效益等问题上往往也很难为资料室和资料员着想。
2、资金短缺,藏书既旧又少,现代化建设力度较小。
一般问题下,系(所)资料室成立后,除特定情况下学校统一拨付资金,大多数情况下系(所)资料室的建设必须依靠系(所)自己投资。我国目前大多数系(所)必须依靠学校财政统一拨款。不多的创收用于行政办公、教学及福利,很难筹更多的资金投资资料室建设。据调查,近十年各系(所)资料室购进的图书资料非常有限,现存图书多已陈旧,利用价值和意义较小。因此,不少的系(所)资料室仅仅当成了一般阅览室来使用。
3、资料员业务水平较低,影响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
由于成立高校资料室时,范围大、上得快,又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致使许多非专业人员转岗为资料员,对系(所)专业陌生,对图书文献知识所知甚少,导致系(所)资料员在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献登录不会、分类著录不规范、目录体系不健全等等。而资料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又非常高,一方面要懂图书文献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熟悉所在系(所)的学科专业,这样才能为具有高层次的学术水平和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服务。
4、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之间条块分割的关系不利于管理和建设。
高校的系(所)资料室、资料员行政上隶属于各系(所),业务上归口于图书馆,非常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扯皮、推委或脱节等现象。系(所)是满足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工作有余力的情况下才考虑到资料室,若是不搞业务或对资料室的作用认识不够的领导,一般难以对资料室给予关注;而图书馆对资料室属于业务指导关系,难以推动系(所)对资料室的建设力度。资料员行政关系隶属系(所),在外出进修培训、学习及评优等方面,很难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及本系(所)教师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这不仅使资料员的业务水平无法提高,而且在某些程度上也易挫伤资料员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和问题的存在,也就自然地涉及到系(所)资料室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否办下去?办下去的前景如何?又该如何办好?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二、系(所)资料室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下我们依据一般高校情况进行论述:
1、有选择地裁撤、合并。
资料室有着专业性强的特色,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应成立资料研究室。而在一般高校,尤其是基础学科占较大比重,系(所)规模不大,专业方向、研究领域较为宽泛的系(所),一般可以合并到图书馆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图书资料少而旧、利用价值不大,所在系(所)又无力建设的资料室,也应考虑裁撤。其方式可以考虑系(所)和图书馆的实际,比如:可以合并纳入图书馆的图书系列,可以在图书馆设立专架,也可以在图书馆内专门为所在系(所)设立专业资料室。据我们评估调查,有些资料室存书不足三千册,系(所)年投资不足二千元,有利用价值的书、刊、报不足百种(本),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已不大,一个中级职称的资料员年工资就可以相当于5年的建设投资。合并的情况是为了避免有限的资金分散和重复浪费,在师范类院校,马列部(或社科部)、政教系、历史系等专业;数学系、计算机系等专业,所订购书籍、报刊有很多重复,现有书籍各自为政也导致资源不能共享。因此,相关专业资料室的合并能够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在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学科更多,除非有特殊要求的研究室外,也都可以采取合并措施。
2、理顺关系,打破条块分割。
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条块分割的隶属关系是历史造成的,那么,高校体制改革也应考虑到这一分割关系的协调和统筹问题。有些系(所)在购进图书资料时,只考虑自己使用方便,而不考虑图书馆是否已有此类藏书,往往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在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事实上图书馆的大门就是面向全体师生开放的,系(所)有了,图书馆的书刊利用价值便不高了,反之亦然。比如一套上千元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图书馆属于必须订购的,而各系(所)再去订购,对一般院校来说会造成上万元的重复投资。系(所)在资料室建设时应与图书馆加强业务联系,保证有限资金充分利用。在这里还不能不说我们的系(所)教师、研究人员存在一种惰性或传统观念,系里有了便不用去图书馆;图书馆借用的人多太麻烦。事实上一般院校图书馆都拥有了复印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其使用起来省时省力,效率高,并不存在浪费时间的问题。
3、高度重视,加大建设力度。
资料室是直接为系(所)工作内容服务的,各系(所)发展规划时,应给予考虑和重视,并且在某些程度上要有所倾斜。无论教学和科研都离不开资料室这一支撑点。局限于一般高校资金短缺的现状,各个系(所)资料室现代化程度远远不够,正常的书报文献都难以正常满足,在此情况下,要想多方位多渠道地使书架上的书多起来,使资料室的利用价值更大,就要多方面筹措资金,采取其它措施,比如:某高校一资料室,开设了教师个人藏书专柜,其中的书全是教师们的家藏书,集中起来,由资料员统一管理,适当收费。我们认为这一办法很好,一方面提高了个人藏书的利用价值,方便了大家;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避免购书以后成了不动产而无力购置更多的书、急需的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专业性强的书出版量小,再版的可能性也小,教师、研究人员之间若不相互沟通,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家也不能共同享用和共同提高。
4、资料员必须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图书馆管理知识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是对所在系(所)专业要熟悉掌握。就目前情况看,第一个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尽管较低,但还略高于第二个方面,这是从大的范围上来说的。随着社会、学校、研究机构等对科研重视程度的提高,研究人员对图书情报文献的信息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信息化的普及,研究人员必须迅速掌握学术研究动态,并能够尽快地掌握所需资料,这就势必对资料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熟悉专业,提供快、准、详的资料,甚至能够跟踪课题,参与课题研究。达到这样的标准较难,可是,只有这样才能是一个称职的优秀资料员。为此,学校、系(所)在对资料员的业务学习培训等方面,应将他们与教师、研究人员等同视之,甚至还要给予倾斜。信息时代需要懂信息的领导,而重视信息就必然要重视资料员的素质提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