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措施研究(一)

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措施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从研究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了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和辐射作用对德育实效的促进,结合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提出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实效;教化;导向;辐射
  
  德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的活动,旨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途径不仅包括直接的“两课”理论教学,还包括许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校园文化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对德育效果的影响,提出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
  
  一、校园文化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它通过孕育和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其“成才”:德育则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道德品质,完善其人格修养,教育其“做人”。厘清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是实现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德育实效提高的前提。概括地说,校园文化与德育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从德育的角度来说,首先,德育目标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层次上,德育目标高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德育目标是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校园文化建设则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方针,前者在目标层次上显然高于后者。其次,德育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园文化必须以德育为指导,在多元价值观取向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导向,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不良思潮的侵蚀,消除各种低级和庸俗文化的影响,实现一元价值导向,引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主流。最后,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包括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学术、文艺和体育活动的开展等,这些活动都要紧密围绕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进行,始终将德育的内容贯穿其中。
  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反映了德育目标,体现了德育内容。如果说“两课”教学是德育实施的重要内容,那么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两课”教学的延伸和德育的“第二课堂”,因其教化、导向和辐射作用成为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校园文化具有教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优美的学习环境,内隐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观念体系。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在获得精神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将社会对个体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于心并外施于行,使学生在全面、渗透式的环境中受到影响、感染和熏陶,这正是校园文化教化作用的生动体现,它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主体意识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效抵制各种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其核心是价值取向。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先进文化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把社会文化纳入自身,其内容和形式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对社会文化中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时尚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的心理、观念、行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
  高校通过培养和输送人才为社会服务,人才则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塑造而成的。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它在对学生个体发挥作用的同时,还通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日常交往活动向周围扩散,甚至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内化和积淀也得以传播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校园文化积极的辐射作用,不但有利于高校“小环境”德育效果的提高和改善,还有利于社会“大环境”中公民道德的更新和塑造。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德育实效的影响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央16号文件及配套文件的下发,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在规模与效果、内涵与外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广大高校领导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党政工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基本树立了全员共建、全员育人的意识。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其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和内容紧密结合,贴近学校实际,突出育人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形式精彩纷呈,充分发挥了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载体作用,育人效果较为明显。
  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不断侵蚀校园文化,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校园与外界的交流,也给仍处在传统模式下发展的校园文化带来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中负面影响较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移,品位参差不齐。校园文化建设有些方面仍在低层次、低水平徘徊,高品位地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审美性的文化建设偏少。一些学生社团缺乏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良莠不齐。一些高校校园规划和重要建筑设施缺少人文气息,忽视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对德育促进作用的充分发挥,德育工作效果也受到削弱[1]。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
  
  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的促进作用。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中考虑,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同时,高校应注重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建设,身体力行,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本文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保障德育的有效实施
  1、完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突出人文景点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它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良好学术氛围和深厚文化底蕴反映和积淀的有形物质载体,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应重视校园教育设施、文体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确保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得以改观,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得以发挥,并在不断完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建设人文景点,通过让校园环境“说话”,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和影响。一方面,高校应利用专门场地,组建向所有师生免费开放的国情和校史图片展厅,客观全面地介绍国家和学校的历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荣校的观念。另一方面,高校可在图书馆、教学楼等重要场所设置名人雕像,建造人工喷泉或人工湖,在花园、休息处建书廊,栽种各种花草树木,并充分利用碑、匾、门、栏,通过名人名言、人生警句向广大师生宣传科学精神,讲授人生哲理,形成全面的育人阵地,以期达到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2、健全校园文化传播系统,占领网络德育阵地
  社会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大小,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校园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大小,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蓬勃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契机。高校应正视这一现实,在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继续完善传统传播媒介,加大文化传播,增强德育实效,如通过校电台、广播站、校报和校刊等开辟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寓教于乐的栏目,设立定期的德育论坛,促使各种信息得以上通下达。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时代特征,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规律,健全网络传播系统,因势利导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首先,高校应继续加大网络建设投入,注重对校园网络的建设,设立自己的德育网站或聊天室、德育论坛、心理咨询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宣传和教育;其次,应建立一支德育素质较高、专业知识过硬、网络技术娴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再次,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引导和规范,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高校应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信息;最后,强化对校园网络传播的监督和管理,如对网络信息的内容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对垃圾信息进行及时过滤和处理,但应讲究尺度,不能一味要求过纯而只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应讲究客观全面地反映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其独立地分是非,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