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民生新闻报道空间提升报道内容格调档次(一)
详细内容
【摘要】民生新闻应该把握舆论监督的度,在内容策划选题上不要偏离“新闻”栏目的特性,要用创新的意识来创新报道手法,把具有重要价值的时政新闻工作,用民生的写法充实到民生新闻工作的报道中来,既传达了时政新闻要传达的东西,又丰富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拓展了民生新闻的报道空间。
【关键词】民生 民生新闻 报道
“民生”是时下的一个流行词,随之应运而生的民生新闻则是时下传媒市场流行的一种新型的节目形式。一种新型节目样式产生之后,很快就会有人来模仿、抄袭,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民生新闻虽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界定,但是它报道的内容基本上是指和市民、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它的突出特性在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等。所以民生新闻在创办以来,一直有着不小的生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观众对曾经爱不释“眼”的民生新闻也慢慢开始挑剔起来,很多观众发出了“不看想看,看了咂舌”的嘘声,觉得越看越没意思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百姓琐事成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少民生新闻节目所报道的,几乎都是谁家打架了、着火了;哪里发生交通事故了,有人跳楼了;哪里电线杆子倒了、下水道盖丢了等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事情,或对哪家猪长三条腿、哪家狗生了八胞胎等奇闻进行大篇幅报道,有的甚至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少儿DV大赛、趣味体育比赛展播,把民生新闻办成了视域狭窄,内容琐碎的大杂烩。还美其名曰走“草根新闻”之路。我认为,这仅仅是民生新闻的一部分,有的充其量算是“街谈巷议”,根本算不上是新闻。如果一个栏目乐此不疲、连篇累牍地重复报道这些东西,不但反映出从业人员视野狭窄、偏离新闻初衷,而且栏目会迟早走进死胡同。新闻必须有重要性和指导性。“街谈巷议”知道的多,那是“居委会大妈”,不知道那些东西,没有人说你孤陋寡闻。
二、反面报道成了民生新闻主体
民生新闻关注老百姓的生计困难,通过对一些部门问题的揭露,达到为百姓挽回损失的目的,这无可厚非,但电视媒体把曝光新闻、反面报道作为提高收视率和百姓关注度的一种手段,一味偏爱负面新闻,那么它对老百姓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反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媒体不能过多地强调曝光的作用,甚至为曝光能解决问题沾沾自喜。应该从提高百姓的欣赏水平、实际需求出发,多多报道一些感人的、弘扬真善美的典型事迹,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反映社会好风尚、好现象以及好人好事,把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广泛宣传。话又说回来,对政府部门为百姓办事不利、执法部门执法不严等现象还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真正为百姓排忧解难。而对一些由于历史和特殊原因不能短期或圆满解决的,媒体不能作为宣传重点,更不能要找反面报道,对“交警执勤时打一个哈欠”、“高速公路收费员在没车过时闭目养了一下神”等不代表主流、非影响大局的东西进行“鸡蛋里挑骨头”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