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电视电影论文>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一)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将中国的广播电视做强做大,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是每一位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业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身与国外先进媒体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本文以CBS的《60分钟》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来浅析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之所在。

关键词:60分钟 栏目化 主持人

一、引言

随着镜像化时代的到来,电视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其中电视新闻在营造信息环境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渐入佳境,最明显的进步之一,是它与广大受众之间正逐步建立平等亲密的良好关系,诸如《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新招数、新举措,使受众如沐春风,喜闻乐见。但就在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与国外先进传媒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如果能够在比较中找出原因,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我国的电视新闻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在信息越来越普及,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60分钟》长久以来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本文试以《60分钟》为例,通过分析,来探究中外电视新闻的差异之所在。

二、栏目化意识中的整点概念

与中国电视节目动辄改版的做法不同,美国的电视新闻十分重视节目的稳定性。即一个节目加上通常的广告时间只能做成30分钟、60分钟、90分钟或120分钟;这种整点播出的做法极大方便了观众,让他们很容易记住哪个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不但规范了市场,降低了节目的编排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观众的收视成本,反过来也就是提高了节目的吸引力。像《60分钟》从1975年至今始终在每周日晚上7点到8点的黄金时段整点定期播出。这种定时准点的播出时间,即有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使他们形成收看电视节目的“生物钟”,能够按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整点概念”是获得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的必要条件。如果节目的播出时间过于松散,必然会导致观众的流失,收视率的下降在所难免。

由于没有收视竞争的压力,早期的中国电视节目编排比较散漫,栏目周期不够稳定,节目播出表的编排异常复杂,而且随意性很强。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栏目化的观念才逐渐在电视行业里深入人心。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实现了节目编排的栏目化。但同美国电视较为成熟的栏目化相比,则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特别表现在“整点概念”这个问题上,例如在2003年8月25日北京电视台一套全天的节目表中就有这样的显示:09点04 北京您早 ;16点52 世纪之约;19点41 今日话题等,像这样一个在19点41分播出的节目,怎么可能指望观众准确记住并按时收看呢?再来看《新闻调查》首播时间:每星期一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1:45;《东方时空》 首播时间:周一到周五TV新闻频道 18:15;《焦点访谈》播出时间:每晚19:39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重播时间:次日06:17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谈到,他问过几十位对央视《焦点访谈》很有兴趣的观众,知不知道这个节目播出的准确时间,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焦点访谈》的播出时间是19点39分,可能连栏目组内部都不是每个人全清楚。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除了央视新闻频道在这方面有了明显改进之外,其它电视台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老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办法中也有一些整点栏目,像《北京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报道》、《北京特快》等都属于这类栏目,而且基本上属于“主打新闻”这个类型。很显然,电视台主管也知道,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整点节目会好于散点节目,因此对于同政治宣传目标关系最密切的“主打新闻”被安排到整点播出,还可能在节目时长上安排为30分钟。至于其它内容,因为不那么“重要”,也就不做强求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做法是通过在零乱中突现出的严整,来强调“主打新闻”的政治宣传意义。这可能更符合国家电视台的基本宗旨,却是以增加观众对其它节目的收视成本为代价的,显然不是最好办法。总之,节目时间过于散碎是会有很大危害的,对收视率的潜在不容忽视。

三、推行“主持人中心制”

1968年,CBS创办的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沃尔特.克朗凯特担任主持人,由于具有在报纸和通讯社工作的经历,他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把握能力和对重要新闻场合的控制能力极为出色,他要求的“编辑主管”的职务和实际权力得到上司的支持。自克朗凯特开始,晚间新闻的播音员成为“新闻主持人”,他们对新闻报道选题和制作过程的参与程度和决策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主持人中心制”,或者明星主持人的早期阶段。1981年3月7日,丹·拉瑟作为克朗凯特的继任者担任《60分钟》的主持人,拉瑟成为CBS的“主持人中心制”的直接受益者:“拉瑟有权在CBS的新闻政策制定中发言;他可以直接部署新闻报道给记者;他有权要求和选择他认为需要的工作人员,拉瑟甚至列出一份新闻部一流摄像、灯光、录音、记者等工作人员的名单,这些人必须时刻准备听他调遣。”对于《60分钟》而言,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中心,整个节目的工作人员围绕主持人开展工作。“这意味着主持人是栏目制作群体中的中心人物,或者成为全权在握的总负责人;或者全面参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主持人中心制”的观念要相对薄弱。不过近些年也开始初露端倪,一些电视台已逐渐推出以主持人为中心的新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中国周刊》、《高端访问》等。分析原因,内地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中心制”发展比较缓慢,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是专业干部选任机制的制约。在我国,电视台对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肯定,往往表现为对其提拔任用,由记者(编辑、主持人)升任为制作人、部主任。由于制作人、部主任有很多事物性的管理工作要做,他们难于兼任一线的业务工作,这就导致新闻一线缺乏优秀的资深主持人和记者,也就难于推行主持人中心制。其次是传统观念的制约。我国电视台的管理者认为,实行主持人中心制,就是让主持人担任制作人或者部主任,让他们拥有行政管理能力。实际上,一旦主持人负责过多的行政管理事物,部门的吃喝拉撒无所不管,“主持人中心制”就变得形同虚设,主持人无力全身心投入节目当中。

实际上,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正是没有建立“主持人中心制”造成的,一旦切实运行这一制度,上述认识误区就会迎刃而解。建立“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就是节目的把关人,成为实际上的节目主编,他对节目的处置,对于编辑、记者的调度是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可以很好的解决权力分散造成的多头管理、多头决策的问题,避免节目运行中主持人“事事参与、事事请示”的矛盾,从而有利于营造节目组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团队更富于效率和战斗力。如果能够解决认识上的误区,在人才选任机制、节目运行管理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主持人中心制”的出现应该指日可待,而它的出现也必将引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跃上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