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辉煌与坎坷(一)
详细内容
跨国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居于首位的原因是公司本身存在管理缺陷和漏洞。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的最大环境风险就是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对外投资千帆竞渡
到2003年年底,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我国境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45%,境外企业资产总额1442亿美元,就业人数19.5万人(中方9.4万人),境外企业利润122亿美元。其中,1999年~2003年的境外投资是前18年的两倍多。这些境外企业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行业领域。另据中国商务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初发布的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6.2亿美元,到2004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近370亿美元。2004年,流向采矿业的对外投资占52.8%,商务服务业26.5%,制造业13.5%,批发和零售业3%,其他行业4.2%。
在对外投资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有,这为准备“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海尔:“绿地投资”的先驱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海尔“走出去”靠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即在逐步取得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开始推进国际化。1990年,海尔冰箱开始出口德国和美国市场,拉开了海尔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序幕。经过九年努力,海尔的营销国际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等出口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共87个国家和地区,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生产技术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国家,还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国等国投资设厂,并逐步推行海外投资的本土化,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