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国际化缺乏外向型金融政策(一)
详细内容
TCL最近频繁的股权变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TCL这不是在把自己主动变化成一个股权血统复杂的混血儿,而是国际化进程受阻到了靠售出自己的业务以及稀释股权的做法是在以“卖血”的方式融资,我们看到这种方式只能支撑一时而非长久之计。
国际化并不是一个高难度的方程,它实际上是企业组织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成长过程,并且这一成长过程必须形成消费者愿意追逐的品牌,这个过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技术与市场资源的过程,毫无疑问,中国的家电企业将遇到史无前例的阻力。
规模经济在任何时候都是竞争的利器,现在也不例外。中国庞大的国内需求已经诱导国内家电制造业的制造能力的扩展,全球市场空间的想象又一次诱导了中国家电的制造能力在20世纪最后五年内的快速扩张,这种规模巨大的制造能力可以让中国家电企业借助规模经济走向全球,这是个最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实的竞争并不完全按照经济规律来行事。
全球主流市场(发达国家的市场)并没有像接待日本家电业的崛起一样来接待中国的家电产品,我们看到,日本等国家电产业与美国的不对称合作是美国的需要,美国给这些国家的产品预留了大量的空位置;在技术扩散的推动上也是如此,1950~1966年日本家电产业的起飞期间,美国是日本最大的技术输入国,在此期间,日本企业进口的4135项专利中有2471项来自美国,这是日本家电产业迅速国际化的主因。
产业成长的根本是技术与组织能力的成长,这种成长的前提是大量的市场机会。中国家电产业在全球主流市场中被看成是一种威胁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正在通过反倾销等种种非贸易壁垒手段来阻止中国家电制造能力的进入,与全球市场对应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家电制造能力的过剩并不是假设。中国市场的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外资投资的中国化也让外资的制造成本完全中国化,如果说反倾销是围堵中国家电制造的规模优势的话,那么这种外资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活动实际上是在中国市场上稀释中国家电制造的规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