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管理的优劣(一)
详细内容
虽然高盛(Goldman Sachs)公开地对这一想法嗤之以鼻,但人们确实已经开始在想:谁将接替劳尔德 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出任该行首席执行官?近日公布第一季度营收下滑7%的高盛,目前状况足够良好,尽管该行冠冕堂皇地表示:贝兰克梵可以在一、两年内体面地交班。
贝兰克梵的继任者可能是现任总裁加里 柯恩(Gary Cohn)、《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近日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另两位候选人中的一位,或是别的什么人。但有一点似乎毋庸置疑:只会有一个人出任,高盛已经放弃了其早年实行的最高层分权制。以往一直采取合伙制的高盛,已经变得与其它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样,成为一个独裁制企业。
这真是可惜――尽管说指望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与别人分享权力似乎是毫无希望的空想主义。关于团队和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首席执行官说得头头是道,但他们要求员工照他们说的做,而不是照他们做的做。
德国软件公司SAP的联合首席执行官孟鼎铭(Bill McDermott)与施杰翰(Jim Hagemann Snabe)近日共同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现得亲密无间,两人又是拍肩又是握手,仿佛要证明他们相处融洽。在生产黑莓(BlackBerry)的加拿大RIM (Research in Motion),吉姆 贝尔斯利(Jim Balsillie)与迈克 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同样并存于最高管理层。但这些例子都属凤毛麟角。
人们不得不深入研究小型合伙制企业和家族企业,以找到最高管理层实行分权制的例子。皮埃特罗 费列罗(Pietro Ferrero)是意大利同名巧克力公司创始人之子,一直与其弟乔瓦尼(Giovanni)共同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直到日前因骑自行车出意外而去世。就连富而德律师事务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之类的合伙制企业,也逐渐淘汰了联合高级合伙人。
分权制的挑战在于,它的优点很微妙,而且是长期性的,它的缺点却是即时而明显的。一路拼杀上来的公司高管,很少会甘愿受别人束缚。也很少有董事会愿意冒让公司运行失常、陷入内斗的风险。但应该有更多人坚持致力于此。
没有多少人建议上市公司尝试分权制。猎头公司海得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副董事长约翰 伍德(John Wood)表示:“它是非典型的,因为,只有在一些独特的环境下,采取这种模式才是合理而明智的。”光辉国际(Korn Ferry)副董事长乔 格里塞迪克(Joe Griesedieck)表示:“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失败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两位个性强硬的首席执行官无法和睦相处的著名例子之一是花旗集团(Citigroup)的桑迪 威尔(Sandy Weill)和约翰 里德(John Reed)。1998年通过合并成立这家银行集团后,两人联合出任首席执行官,度过了一段不愉快的短暂日子。两人尖锋相对、水火不容,最后闹到董事会,要求董事会二选一(董事会最后选了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