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化情商 变色龙是最高境界(一)
详细内容
随着“跨国并购”话题的持续升温,很多人都正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捏着把汗,因为实践已再三证明,“90%的并购都会失败”。究其原因,“文化差异”还是最大障碍,这样的理由似乎有些抽象,却又完全符合真实的商业逻辑。
只要走出国门,经理人就会遇到跨文化管理带来的各种考验,毕竟文化差异不像语言不通那么简单。尽管有的经理人能操几国语言,但处理具体文化冲突时,并非总能得心应手;当然也有经理人只会说中文,在协调不同市场时仍显得游刃有余。原因何在?
日前,在“海外并购的潜在挑战―――跨国团队的文化冲突管理”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系主任陈慧芬教授提出,经理人的“文化情商”(CultureQuotient,简称CQ)关系到企业跨国管理的成败,因此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1、文化情商三要素
近年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ChristopherEarley教授的带领下,陈慧芬及其同事一直在进行文化情商方面的研究工作。
陈慧芬介绍说,所谓情商,是指帮助人与他人进行交流、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文化情商则是指人们有效应对全新文化背景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人们在异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
身处全球经济圈的管理者,经常会面临多种不同的文化及其冲突,譬如国家文化、地区文化、职能文化,甚至个人文化,“文化情商”可以帮助他们在复杂的冲突环境中找到方向。
ChristopherEarley与陈慧芬的研究表明,文化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在进入新环境后,调整自身管理方式所需时间的长短。文化情商较高的人,往往只需少量的时间便可以进行自我调整,降低管理的难度与摩擦。
一般来说,人的文化情商高低取决于3个要素,即“头脑、心与身体”。
第1个要素“头脑”是指思考能力,即能否理解目前的文化状况,然后考虑是否有应对新文化的方法;第2个要素“心”是指是否具有及时反应的能力,是否有失败了再重新开始的信心与勇气;第3个要素“身体”,是指能否快速拿出得体、有效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