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企业战略>TCL持久战(一)

TCL持久战(一)

详细内容

“这是我做总裁十多年以来最困难的阶段。”在3月16日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时,李东生坦然承认。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扎硬营、打死仗”、霸气十足的TCL吗?这个国内机会主义时代的王者在全球化的战场上竟然只能勉力支撑。过去20多年,从电话、彩电到手机,TCL一路高速成长,顺风顺水。刚一跃上国际化的大舞台,好运气就远离他们而去。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意气风发、雄心万丈的李东生吗?在去年压力最大的时候,他的体重足足掉了7公斤,甚至整夜辗转无法入睡。

  直到今天,李东生依然坚信他最初的判断:在消费电子产业,只有全球经营的企业未来才能成功。事实上,在TCL集团2005年518亿人民币的营收中,海外销售占TCL总销售收入超过51%,这在TCL的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

  但TCL的国际化破题是否操之过急?李东生承认,自己和整个TCL管理团队团队犯下不少错误。被非商业的激情所影响,“同时做两个项目,存在着决策冲突”。除此之外,资金准备不足,低估了并购的难度,国际化人才储备不够,国内市场失守,整合推进速度过慢。最根本的是,从一开始他们就盲目乐观和急功近利。

  某种意义上,国际化像一面镜子,像一杆标尺。把中国顶尖企业跟全球玩家的差距一一放大、凸现出来。“有些事情你事先做出一个准确判断是很难的,你一定要跳到这个里面去做了之后才会发现。”李东生如是说。

  一个近乎愚蠢的假设,如果TCL不主动进行国际化,那么它的日子会不会更加好过?答案很可能是,今天的TCL或许就是另一个陷在反倾销泥潭中的长虹、创维或者康佳,再加上一个亏损的波导。

  现在断言TCL的两起国际化并购成败或许还为时过早。曾为其收购汤姆逊提供咨询服务的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高级经理米嘉(HolgerMichaelis)说:“通常需要用2-3年的时间来看一场交易是否成功,因为很多整合这时才完成。投资回报率的变化即并购是否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是个很好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