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VS鲁花竞争战略:《杀死比尔》中国版(一)
详细内容
虽然遭受非议,但金龙鱼的“1∶1∶1”必将成为一个竞争战略的经典案例。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它不仅给竞争对手带来了较大的破坏性,而且成功地把这种破坏性转移为自己的利润。
《杀死比尔》是一部好莱坞大片,但这部电影的中国版却正在中国的食用油行业火热上映。这就是金龙鱼的“1∶1∶1”风波。
抛开这一事件背后的非理性因素,金龙鱼与鲁花们的商业之战,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竞争战略范本。
在竞争中,如何痛击对手?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能赢得竞争?为什么破坏性策略被证明是一贯有效的战略,而令竞争对手防不胜防?
金龙鱼的破坏性策略
9月初,《财经时报》也收到了中国粮油学会的一份声明,声明称:个别单位在媒体上盗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分会副会长李志伟的名义,错误地宣传菜子油、橄榄油、红花子油、大豆色拉油、花生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声明同时指出:目前国内外市场上没有任何单一食用油或者食用调和油的成分能达到1∶1∶1的均衡营养比例。
金龙鱼顿时成为“众矢之的”。金龙鱼受到对手质疑是源于两大破坏性竞争策略:
第一,“1∶1∶1”的商业概念。从2002年7月金龙鱼推出第二代调和油至今,“1∶1∶1”概念不断“轰炸”着中国人的视听神经。这一概念无疑有着较大的杀伤力,为了应战“1∶1∶1”,竞争对手也重磅质疑“1∶1∶1”概念――金龙鱼广告1∶1∶1的旗号标识得十分醒目,而真实的比例却是0.27∶1∶1,而且是用较小的字体不显眼地印在一旁,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误解。
第二,痛击对手的宣传策略。金龙鱼幕后操刀《你的炒菜油是否健康?》一文,文中借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分会副会长李志伟的口气,从专家的角度对目前的食用油进行了点评,文章却对金龙鱼的1∶1∶1营养均衡提出了肯定。
事实上,炒作概念在国内企业的竞争战略中可谓一个主流,但金龙鱼的“1∶1∶1”概念可谓是一个异数,这也使得这一战略有着较强的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