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企业战略>同仁堂:走出大宅门(一)

同仁堂:走出大宅门(一)

详细内容

拥有337年历史的老字号尽管在短期内还难以让中药文化深入全球市场,但它并不打算过多地借用外部力量

  

  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的总部大楼隐没在北京崇文门外大街一群时髦建筑中,年轻人喜欢的量贩KTV、电影院和购物商城包围了同仁堂古色古香的金字招牌。唯一能让过往行人察觉到这个老字号存在的是,楼下药店中药材的气味时不时会飘散到街道上。

  

  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中药企业――其发展故事一度被拍成国内热门电视剧《大宅门》――同仁堂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情况多少和其总部大楼所处的环境有些相似,其主要产品因为和西药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而难以被海外消费者接受,也无法通过很多西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体系――中药是难以严格量化分析的药品,而西药有严格的标准系统,“我们常常会有被无形力量围困的感觉”,同仁堂国际公司总经理丁永玲对《环球企业家》说。

  

  但在去年,同仁堂通过自身遍布在香港、东南亚、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的销售渠道,出口额达到了1.6亿人民币,在国内药企中排名第一,而且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海外销售考验后,同仁堂显然也对国际化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2000年同仁堂科技(同仁堂集团旗下的子公司,2000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与香港和记黄埔全资附属的公司和记中药合作、2003年同仁堂集团与和记黄埔成立了合资公司后,同仁堂一度被外界视为跨出了国际化中最重要的一步――通过与李嘉诚的合作,既能在香港获得更多经验,又能通过香港中转站的作用,提高在全球的影响力。

  

  但是在同仁堂内部,对这两次看起来意义重大的合作,却并不太认同,“和黄想控制我们,我们决不会让步”,公司一位管理层说,“合资公司存在的价值只是为同仁堂战略发展提供一些资金支持,但我们自身的资金也很充裕。”言下之意是,同仁堂并不打算假手他人来设计自己的海外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