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财富人物>吴季松:从知识经济到循环经济(一)

吴季松:从知识经济到循环经济(一)

详细内容

吴季松放下电话,站起身,热情地将手伸过来。61岁的年龄并没有带给他过多苍老的痕迹,但却让他学会谨慎和仔细:他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几乎都是干净、整洁、满脸笑容;头发梳得整齐;大号眼镜下是一脸谦和的笑容,这种笑容所有中国人都会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大多数表现出同民众亲善的中国官员脸上都挂着这种笑容。衬衣的纽扣最多解开最上面一个,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在拍照之前,吴季松要求系上领带;同时,从他的衬衣口袋中掏出一把小梳子,到旁边的房间整理自己的头发。

  他的名片比通常的名片要宽一指节左右,上面罗列著名片主人认为应当让他人知晓的名衔。从2004年12月起,他的身份应该是学者。他始终没有展现出大多数学者拥有的从容、自信、敏锐甚至锋利。他仍习惯于用一种中庸的语调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尽管拥有足够的自信和雄心他坚持认为自己能够为经济学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在已经度过的61年中,他的身份分别是:一位出名的父亲的儿子、北京市学生的领袖、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访问学者、联合国官员和中国政府官员。他的父亲吴恩裕曾经是中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者,《观察》周刊的主要撰稿人。

  1979年,吴季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批访问学者,这一批人中包括了现在中国科学院的院长路甬祥。吴季松到欧洲原子能联营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研究受控热核聚变氢弹的和平利用。在这段时间里,他了解到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后来将这个法语词汇翻译成中文。他因此成为第一批将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中的一个。

  1994年,吴季松回国之后,开始他十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的生涯。在这十年中,他最显著的成绩是作为奥申委主席也是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的特别助理,为奥运会做了一个首都水资源规划,这个规划成功说服了奥运会组委会评估团相信北京能够成功解决供水问题。当奥运会组委会评估团到北京评估时,没有一个人提关于水的问题;在国际奥委会投票之前的质询过程中,也没有一个人提到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