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不说话的朋友作文

不说话的朋友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不说话的朋友》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让学生正确认识公用设施遭受破坏这一现象,在为“朋友”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保护公用设施的情感,初步形成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公用设施,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了解这些设施的作用及使用情况。

一、说我认识的“朋友”

1.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为我们大家服务的?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大家交流。(谜语、儿歌、图片、描述等)指名交流后,其他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把图片贴到黑板上)

3.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老师也想把自己了解到的和你们分享。电脑演示:公路、电话亭、路灯等画面,你能说出他们的用处吗?

小结:是呀,所有这些东西对我们都很有用,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可真像是我们的“朋友”。(板书)

4.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公用设施(板书),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是公用设施吗?

5.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脑示小资料)小结:正像同学们说得一样,公用设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

二、我为小区请“朋友”

1.瞧!这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小区,我们来当一回小设计师,为小区请进一些不说话的朋友,愿意吗?

2.我们分小组合作设计,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图片在小区规划图上贴一贴。哪一组到上面来?

3.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提示学生:有些朋友的图片老师没提供,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4.交流:①上面的一组先交流:请了哪些“朋友”?为什么请这些“朋友”?②其他组补充。

5.同学们,你们真行,为小区请进了这么多的好朋友,假如你就生活在这种公用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里(脑示现代化小区图),你感觉如何?

6.小结:看来,这些“朋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方便。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朋友”吗?

三、我替“朋友”说说话

1.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脑示椅子、路灯、公用电话被破坏的画面),你看椅子、路灯、公用电话,他们都受到了伤害,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画面呢?

2.(脑示一组画面)我们身边竟然有这么多“朋友”受到了伤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不说话的朋友作文}.

3.看到我们的这些朋友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同学们感受强烈,都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我们的朋友不会说话(板书),假如,你就是受伤害的椅子、路灯、公用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

4.交流。(学生替“朋友”说说话,师给说话的同学戴上“朋友”的头饰)

5.大家畅所欲言,为这些受伤害的朋友说出了心里话。让我们再一起听听一个有关窨井盖的真实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6.小结:多么触目惊心的惨剧呀,多么沉痛的教训啊!伤害了朋友,就等于伤害了人类自己。

7.此刻,看着朋友们伤痕累累的样子,听着他们令人心痛的话语,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8.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珍爱这些不说话的“朋友”!(乐声起,师生、生生手拉手和着音乐唱: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我们大家手拉手。你来帮助我,我来关心你,我们大家是朋友!)

篇二:《不说话的朋友》

《不说话的“朋友”》的教学与评析

教学任务分析

《不说话的“朋友”》是苏教•中图版三下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中的第3课。根据课程标准对本主题的阐述:“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这一课教材共安排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认识我们的‘朋友’”、“我替‘朋友’说说话”、“看望不说话的‘朋友’去”、“怎样与‘朋友’相处”、“我为‘朋友’做点啥”。本节课是第1课时的教学。

学生学情分析

从课前的学生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大多熟悉身边的公用设施。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这些设施的作用,以及与人们关系的充分认识,有意关注与关爱公用设施的意识和行为比较薄弱和缺乏。因此,本课教学首先注重爱护公用设施的自觉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激发,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行为。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公用设施,知道什么是公用设施。

2、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人为破坏公用设施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危险,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

3、激发学生愿意爱护公用设施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公用设施的公德意识。

教学准备

1、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前的实地调查活动,调查自己身边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和保护情况。(表格见“附录1”){不说话的朋友作文}.

2、教师前往各公共场所,调查身边的公用设施,采集素材。

3、准备多媒体课件。{不说话的朋友作文}.

教学过程

一、认识身边的“朋友”——公用设施

1、同学们,大家身边一定有许多好朋友吧,今天,老师请了一些特殊的朋友来和大家见面,瞧,他们来了!

——课件出示GIF动画:(红绿灯、电话亭、邮箱、垃圾箱、喷泉等){不说话的朋友作文}.

你们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

(学生说一说课件中出现的公用设施的名字。)

2、像这样的朋友,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

(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

3、小结:像这些朋友一样,在公共场所,供大家使用、为大家服务的设施,我们统称为“公用设施”。

[评析:认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基础,学生如果指认不出身边的公用设施,就难以理解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不到它的作用,也就难以产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情感和行为。教师首先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明确概念,提升认知。]

二、感受“朋友”的作用

1、这些公用设施每天环绕在我们身边,一定带给了大家许多美好的感受吧!那就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具体地向大家夸一夸你熟悉的公用设施。

(1)指名夸一夸

(2)小组内夸一夸

[评析: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使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并采用“夸一夸”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公用设施的作用,促进了情感的生发。]

2、小结拓展:是啊,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乐,更加美好,你们看,他们就像好朋友似的每天围绕在我们身旁

——课件出示:配乐《永远是朋友》播放学生常见的公用设施,进一步感受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乐。

3、揭题:你们看,尽管他们不会说话、默默无闻,但却是我们缺一不可的生活伙伴,是他们带给了我们精彩、美好的生活,可以说,他们是我们最最忠实的——“不说话的‘朋友’”。

[评析:教师提供的贴近生活的画面、录像是对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方便的设施、抒情的优美旋律、再加上老师动情的导语,与学生日常的生活感受交叉呼应,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到:公用设施是默默为我们服务的不说话的“朋友”。]

4、缺失唤醒:在美美地享受着他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的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假如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这些不说话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怎样呢?

(学生交流。)

三、体验“朋友”的烦恼

1、想到这些,有的同学不免感到非常担心。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担忧是不是杞人忧天、毫无道理呢?不是的。事实上,我们的朋友生活得的确并不安全,有的正遭受着人为的破坏。

课前,大家进行了实地调查,你发现身边的哪些不说话的“朋友”被无情地伤害了?

(1)学生汇报课前调查所得

(2)教师随机补充自己调查到的情况,课件出示:破橱窗、断椅子、坏电话亭、扁垃圾箱、碎地灯

[评析: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本课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又注意结合反面事例进行警示教育。从缺失情境的唤醒,到生活调查的呈现,那些虽不和谐但却真实的生活场景激起了学生的不满,甚至愤慨,更令他们感到公用设施的不可缺失,激发了他们的责任心与爱心——不说话的朋友需要我们的关爱。]

2、这些不说话的朋友一旦被破坏,轻则,带来不便、难看;重则,甚至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你听——点击播放《窨井盖的哭诉》录音(详见附录2)

(1)同学们,听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学生畅谈看法、教师反馈。){不说话的朋友作文}.

(2)小结:小小的窨井盖被盗,夺走的竟是年仅5岁的孩子可爱的生命!

[评析:这一真实的典型案例有强烈的心灵冲击力、震撼力。而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呈现这则实例,也为后续的角色扮演、换位体验作了铺垫。]

3、看到我们的朋友生活得这么不安全,听到那么多不说话的朋友遭受破坏的事例,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四、我替“朋友”说说话

1、可惜我们的朋友不会说话。现在让我们来扮演角色,替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说说心里话,好不好?

假如现在,你就是被砸碎的路灯、被踢扁的垃圾箱、被损坏的公用电话亭,或是其他受伤害的朋友中的一员,你最想对大家说什么?

2、先和小组内的小伙伴互相说说,再说给大家听。

(学生进行角色换位说话展示。)

3、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替我们的朋友说说话{不说话的朋友作文}.

(1)分组合作演小品

(2)指名小组上台演一演

(3)师生互动评议、谈感受。

[评析:有了“我们是朋友”的情感基石,再以儿童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换位体验和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替“朋友”说话、为“朋友”伸张正义,在角色换位中,学生获得了感性的但又是深刻的体验,唤醒了自己更感染了同伴,促进了爱护公用设施的公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五、质疑延伸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究竟该怎么与他们相处?我们又能为不说话的朋友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评析:教师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在公德意识培养的基础上,进入第2课时具体行为方式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附录1:

实地调查表

选择你身边最熟悉的公共场所(可以是学校、生活小区、公园、马路、菜场等)去实地观察公用设施吧!(可以与小伙伴一起,最好有家长陪同,格外注意安全。)

附录2:

《窨井盖的哭诉》(录音材料)

我是一块不起眼的铁制窨井盖,降临人世之后,我一直被安排在一条大街的窨井上,担负着铺路石的使命。每天许许多多的人从我身上踩过,虽然工作又脏又累,但我知道我是有用的。可我不知招谁惹谁了,也不知那茫茫夜色中的黑影究竟看了我哪点好,把我揪了起来,卖到了废铁收购站。我哭着闹着想回去,可那贪心的家伙却喜滋滋地数着钱,头也不回地走了。

几天后,我听路过的人说,就在我被偷的第二天,一位名叫小云的小男孩跟爸爸妈妈一起上街散步,他一个人欢快地在前面跑,一点儿也没注意脚底下的大窟窿,结果掉进了窨井里。虽然小云的爸爸妈妈马上跳入窨井去寻找,但怎么也找不到可爱的孩子。等到数百名官兵和群众赶来,打捞了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小云,可年仅5岁的小云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如果当时我还坚守在岗位上,这样的悲剧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呀!

评析:

“爱护公用设施”这一教学主题,对于品德课老师来说其实很熟悉,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特色是重视情感体验,抓住“朋友”这一个移情性的情感体验点来展开教学。力图以“朋友”关系的体悟为切入点,以活动深化体验为重点,唤起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

我们在这节课中看到,老师引导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认识、了解、关心另一个“朋友”——公用设施。从“认识这些特殊的朋友”到“了解朋友的作用”,从“感受朋友的烦恼”到“我要替朋友说说话”,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安排合理,结构清晰,情感激发层层推进,从实际教学看,学生对活动的投入度高,情感表达真切,因此,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注重通过情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促成道德行为。一直是德育课程教学非常强调的。怎样切实有效地开展情感体验活动,怎样激发和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品德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我想,关于这一问题,通过这节课可以给我们以下五点启发:

1、抓住恰当的情感体验切入点。

在这节课中,“朋友”就是一个很好的情感体验切入点。因为公用设施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要关心他们;因为这些“朋友”不会说话,所以,我来替他们说说话。

2、创设适当的情感体验情境

在这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夸一夸身边的公用设施”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公用设施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他们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它们是我们不会说话的“朋友”。

在此基础上,又创设了缺失情境:假如没有了这些朋友,会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公用设施”的不可或缺。这样,使“朋友”的关系真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