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800字

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8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保护生态环境__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张天泽

一、总述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在短短数十年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的看到,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粗放型、掠夺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在这一客观现实面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绘就“美丽中国”画卷任重而道远,不但需要宏观布局,还应从细处着墨。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必须在最细微处着力,多措并举,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一切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二、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三、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

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篇二:《美丽中国800字论文》

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当今,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与古文化保护、资源缺乏与需求巨大的诸多矛盾之下,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建设美丽中国显得尤为迫切。

在生态文明日已失去的今天,社会污染无处不在,从化工厂到电子厂,从大型公司到小型厂房,从城市到农村等等,到处都在污染,到处都在浪费,从而造就了现在的环境,灰蒙蒙的天空、发臭的湖水,污浊的雨水,单一色的建筑和街道,天上的星星已不再那么清晰,以及赤裸裸的土地等等,引发了更多人对“美丽中国”的幻想与期待。

“美丽中国”是呼唤发展路径的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是“五位一体”的完美呈现。“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环境美,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清水秀,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但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美在自然,美在生活,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获得的发展并不能称之为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美丽的自然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地人和谐相处。“美丽中国”必须重视自然之美。繁荣、富强的生活,平等、自由的生活,幸福、安康的生活,是中国人追求而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丰富的物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美的生存生活环境是“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美丽的国度必有其经过千年积淀、经久不衰传承的独特文化魅力。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身魅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建设好现代先进文化,用繁荣的文化孕育整个中华民族的风骨。“美丽中国”必要在文化的润泽中尽展文化之美!“美丽”不仅仅是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更要有蕙质兰心的内在。“美丽中国”是内外统一的美,是最美中国人的集合体呈现。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整个社会“平等、自由、公正、法治”、全国人民“爱岗、敬业、诚信、友爱”,整个国家洋溢着至真至纯的“善”,处处是一片政通人和的祥和之象,此乃“美丽中国”。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是“和谐之美”的总和体现。

篇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顺应职工群众意愿的民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各种污染严重等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800字}.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

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境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到生态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

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希望和目标。

篇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李峰山中心小学六年级李冰霖

一个国家的美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比如环境卫生。只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国家才堪称最美,只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使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与众不同。环境与人类是共存的,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800字}.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

指导老师:张华

篇五:《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20131411030于梦琪外国语学院英语132班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800字}.

蔚蓝色的天空梦一望无际,苍黄色的大地回荡着传奇,翠绿色的春天蓬勃着生机,我用黑眼睛深深凝望你······这首来自2013年春晚的《美丽中国》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深感染了每个中国人。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她走过历史的源泉,史书古老,青春澎湃,她站在世界的东方,哺育现在,拥抱未来。她的美丽是亿万炎黄子孙智慧和勤劳的凝聚,也是泱泱华夏子孙生活的温床。她供给我们物质和资源,她维护我们生长和发展。但是,现在的她正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和生态压力。那么,无需等待,行动起来吧。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一、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极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8.1%。我国能源供需方面煤炭、天然气大体供需平衡,而主要是石油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在如此严峻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下,我国的矿产资源浪费现象却多得惊人,并且综合利用率极低。

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土地质量较差。境内有流动沙丘0.45亿公顷,戈壁0.56亿公顷,海拔4000米以上难以利用的高山1.93亿公顷,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达2.9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0.68%。我国国土面积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大约占一半,山地、丘陵和高原占66%,平原仅占34%。在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耕地和有限制耕地占60%。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同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草场退化面积不断扩大而损失掉大片的良田。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积已达6.4万平方公里,其中天津60%的地面发生沉降。由于地面沉降,华北一些地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地下水质恶化。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800字}.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

我国物种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

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1/4.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先天不足,水土流失、荒漠化和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2、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很突出。

3、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4、大气污染严重,雾霾、沙尘暴、酸雨等危及人的健康。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分析

1、人思想认识不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2、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3、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800字}.

4、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

5、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完善

三、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一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五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六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国策和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四、大学生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责任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人数众多、接受良好教育、党和国家以及整个社会都给予厚望的群体,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样负有重大责任。

大学生应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支持者和宣传者。大学生应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大学生应当成为资源节约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大学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大学生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建设美丽家园和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012的十八大提出了一个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崭新憧憬——美丽中国。纵观全球历史,没有一个民族能屹立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