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是什么意思
详细内容
篇一:《欢若见怜时》
月光透过如蝇翼般薄的纱窗进来,这并不需要房间主人的同意,于是,它开始将自己的气息渗透进房间,沿着窗台,一点一点的延至我的书桌。月色虽然尚好,可惜与我那台灯所散发出的光而言,就显得微弱了。它本来就来得轻而柔,按理说我是不会发现这位客人的。那是因为尽管我是握着笔的,但我的心思早就不在那空白信纸上。柔美的月光,能听听我这迷途人的倾诉么?
这还源自那个梦,在梦里,一切都是朦胧得带着雾气。隐约着看见一个接一个的山头,如果能用笔来勾勒一下那必定是莲花的样子。凭感觉那应该是华山,一直都想去华山看百尺岭和朝阳峰看看。这难道是周公先让我圆圆心愿。可是近一看,呀!玉女墩,仿佛那首《华山畿》也适时闪现。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又好像有人在低诉着那个故事,声音是苍凉平淡的,似乎在期盼着有人能停下来听。我知道他要讲什么,那个故事怎么能忘记呢?一出小梁祝。但还是想再听听,故事讲的是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赶往云阳,途径一客舍,见一女子,心中甚为欢喜。回家后却患上了相思病,他的母亲知道这件事情后,偷偷前往客舍,告诉女子事情原委,女子将自己围兜交给士子的母亲,让她将自己的围兜放于士子的枕下,并嘱咐不要说出真相。果然士子病好,渐渐的士子知道了真相,抱着围兜吞食而死,死前嘱咐母亲让自己的棺木经过客舍门口。棺木行至门口,却半步也不肯再向前,这时女子听见了,洗沐更衣而出,吟唱了这首诗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木应声而开,女子入棺。无论家人怎么叩棺木都没有回应,于是两家求合葬。故事说完后,隐约着听到了,一声叹息。我也在惊疑中醒来。
月光已经延伸到我那只握着笔的手上来,而我却陷入了更深的沉思。欢若见怜,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这个欢字。还记得诗文中对这个字的注释是对情人的称呼。可是在这个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过对方一面,能算情人吗?梁山伯与祝英台好歹也有一段同窗时光,柳梦梅和杜丽娘也有一段梦中奇缘。而他们莫说交谈,就连名字也未曾交代过。同样是悲剧,梁祝化在歌曲中,戏曲中,绵延了千年。不禁一问,怎么没听过关于华山畿的作品呢?因为无法演绎这个欢字。欢本来就是让人觉得愉悦的,白蛇在收于金钵欢,看了看许仙和孩子,也就心甘情愿的被压于雷锋塔下。无论当时白蛇是多么的不舍难过,可是在心底某处却是欢喜的,至少他们父子能平安度日。我大胆假设,也许某一秒钟,白蛇有笑过。一个选择同死同穴,一个选择独自付出,都是因为欢。无法比较什么,只是略有同感。
月光像是玩腻了的孩童,开始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本来延至我手的光慢慢的退向窗台的边沿。至于我,倒也不再纠缠于表层的华山畿。其实读这个故事时我会想到刘兰芝,看了看,两者好一点儿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可每每读到两家求合葬这句时,总觉得已经共通了。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兰芝投水而死,焦仲卿自挂东南枝。欢若见怜,碑冢间比翼连理枝。你为我而死,我还为谁活着呢?这是又会想起那句老套的情话,直教人生死相许。华山畿的故事,不是停留于表层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超越于精神上的爱。也许这是一种人性对爱情的另一种向往,不是海枯石烂,不是百转千回,而是刚巧就是对方的生死相依。不用觉得这故事离奇,也不要质疑什么真实性,这是一种来自遥远时代的安慰。现在社会的爱情正在物质中浸泡,无论多大的雨水,也无法洗涤这物欲横流,活在这儿,是逃不掉现实的枷锁的。
月光终于像迷途的浪子一样离开,回到属于它的地方去,我也不再思考什么了,现世安稳,但不是用来发呆妄想的,故事总归是故事,只有读的人信了,才是真实的。而我恰恰是那个把故事当真的人,于是有了这一出灯下妄想。收拾收拾这渐渐迷路的心,是该写点什么了。提笔开始写:欢若见怜时。
篇二:《欢若见怜时》欢若见怜时
汉字真的太奇妙,一个“情”便能够让人在转瞬之间,心中婉转千徊,识尽悲欢、冷暖、酸甜的滋味,钟情者“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伤情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苦情者“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久情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衷情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重情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汤显祖本人是经历了怎样的刻骨的爱恋,是爱而不成?还是爱而成殇?还是终老与爱无缘,才为我们道出那样深刻的“至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们今天虽然已经无法去探究汤显祖在穷尽心血说出他想要说的那几个字之后,心里刹那掠过的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幽喜,还是沧海桑田的苍凉,亦惑是“何人江边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旷世孤独,只是这几个字说得太触目惊心,太心摇神旌,太妩媚感人,一下子切中的是爱情的主脉,让后来的人觉得再没有什麽话好说的了。也让此前的关于爱的诠释显得有些苍白。
情,就是这样的不可遏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而当它一旦来临的时候,它可能无能为力,无坚不摧,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直至爱到无命也不知惊。
《华山畿》里说的就是这样的女子,《华山畿》乃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古今乐录》曰:“《懊侬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宋少帝更制新歌三十六曲。”,它说的是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前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
这个女子是什麽样子的,诗中并没有交代,于是我可以把她想象成一身素衣,全身上下溢着的应该是一种茉莉初开的那种皎洁和芬芳,面若桃花,行似弱柳拂风,双目清澈,莲步微动,若流风之回雪,若轻云之蔽月,南徐士子才会悦之无因吧?“悦之无因”实在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境界。
士子回家后就病了,其母焦虑,士子就告知了母亲的原委,母亲就帮他到华山畿一带去寻访,果然见到了这个女子,女子听说之后就解下了身上的围裙,古时候,男女之间最浪漫的事情,是采花送给心上的人,那花可以是菊花,可以是芙蓉,可以是梅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美好诗句,采了菊花的女子轻叹“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采了芙蓉的女子坐在兰浆桂棹的小舟里,神思悠忽地唱:“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了梅花的时候也可以忧伤“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而如果他们之间肯以自己穿过的衣服相赠,那实在是一份最深重的情意了,差不多就是以身相许,所以就有“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这个女子对那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南徐士子印象很好,甚至差不多也心折过士子的儒雅斯文,不然不会那么轻易地解下自己身上的围裙相赠的,并托他的母亲暗中放置在士子的床席之下,那母亲照办了,士子虽病体渐愈,然与那女子终不得见,思之日深,一日翻动床席的时候,看到了那条围裙,竟抱这那围裙不肯舍去,并试图吐下那围裙,结果被噎死了,临终之前,托付他的母亲:“葬时车载,从华山度。”
他的母亲听从了儿子的意思,等载着儿子棺椁的牛车走到了那女子门前的时候,牛再也不往前走了,怎么打它也不行。女子终于被惊动,她走出来,看到车上的南徐士子的棺椁,并不悲伤失措,只淡淡地说:“等我一会儿!”
她回到家里,沐浴更衣,细细地打扮自己,从容地在镜前最后理一理妆容,对着镜中如空山新月的清丽的身影凄然一笑,就转身出去了,来到士子的棺椁前,轻抚着士子的棺椁,用了婉转忧伤的懊侬曲调唱起了《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那棺木应声而开,女子跳入棺中,无论家人如何叩打棺椁,再不出来,两家无奈,
只好把两人合葬,并把他们的合葬之墓称为“神女冢”。这首诗也成为后来《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最初雏形。
从“悦之无因”到“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的生死相随,“情不知所起”,却如此地“一往而深”。两个本就是素不相识的人,只因为一念情起,不舍,不弃,不悔,不放,不离,不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甚至,不需要誓言,不需要山盟,你明白着我,我明白着你,你活着,我便等着你,你死了,我便追随你而去,没有犹疑,没有悔恨,有的只是为爱赴死的从容淡定。
在爱情面前,女子的执著和痴顽,真的让人叹息、敬佩,男子有更广阔的天空,而在女子的世界里,爱情是她们从少女时代一直到乌发如银时精心经营的最伟大的事业,女子一生中,如果没有爱,便会枯萎,凋零,有了爱,她们的生命才会鲜活美丽,所以,对于爱,她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亦惑对她们来说,爱情与生命本就是一体的。
于是,我想到了那首《欢闻变歌》,这是一首南朝民歌:“锲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全诗只有四句,歃血为盟,牛羊祭天,对于爱的誓言不可谓不真挚,不隆重,头上三尺有神灵,敢于向先民们膜拜的神灵发誓的爱情是再无丝毫的动摇的,尤其是后两句“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变成了灰土,身体可以腐化,而爱情却不会改变。
又想到汉乐府民歌里的《上邪》里的句子,一个女子对着上天剖白自己的心迹:“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大山失去了棱角,滔滔江水终于枯竭,严冬响起了轰轰的雷声,夏天飘起了洁白的雪花,天地又相合到了一起,我才敢和您分开!
执著,让女子在爱的旅途中,不迷失方向。沉勇,让女子在爱的天平上敢于添加生命的砝码,虽然,在广袤的宇宙里,不过影外之影,渺小卑微得不值一提,但谁又能够否认,在浩渺辽阔的空间里已没有了那些女子的身影,但她们真情地走过了。痕迹在我们的心里,一点一滴,一如当初那般的震撼。
欢若见怜时,我愿意以生命回馈你,只是,我不知道,我卑微的生命是否值得你“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相怜?
篇三:《文学的慈悲》文学的慈悲,在很多大家的笔下是熠熠生光的字,然而今天在我的演讲中将会是灰暗的。
自古人们就偏爱美好的结局,向往着真,善,美,而文学她也是这么做的。她如此慈悲,以至于为了满足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更改了侧重点,让我们时刻生活在美好中。然而现实生活却并不是这样。
梁祝:《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汉族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背景。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自此有《华山畿》之曲。”
我看见有人叹赏:这几首,语句都非常短,简直是毫无预兆破空而出。如同断章,短的好象是长诗里截出来的寥寥几句,首尾的句子,都已佚失。但细细品味,又觉这几句,已经足够,或者余韵悠长,意在言外,或者音如裂帛,声调锵铿。民歌往往如此,很少精雕细琢,却犹如浑金朴玉,自有天然之美,因直抒胸臆,语出肺腑,相较精雕细琢
的文人诗,另有一种特殊魅力。——出自网友上善若水
《华山畿》的爱情故事,有悲喜两种传说。另一种是大团圆的结局,据元代林坤编著的《诚斋杂记"华山畿》记载,故事的大概没有发生变化,仍是那个士子为一陌生女子相思成疾,被士子的母亲知道,母亲就去华山附近寻访那女子,找到之后说明了情况,女孩为士子深情感动,偷偷脱下蔽膝教她带回密置男子卧席下,士子的病好了一些,发现自己卧席下有女子的衣裳,就将衣服焚烧,将灰喝下,不久临终,吩咐母亲将他葬于华山附近,母依其言。车过女子家门口,女子出来相见,歌而棺开,纵身扑入抱住士子,士子复活,两家相庆,为他们举行婚礼。——出自《镇江》
我还听到过另一种比较早的版本......
美女间谍——西施
越绝书: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二人同泛湖而去
他们的故事离历史越来越远,越具有文学性,民间传说的色彩就越来越浓
比干之yi,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据历史记载,越王心狠手辣,一个能够卧薪尝胆十年忍辱负重的人,对自己那么狠的人,对别人,为什么不能呢?更何况在那个封建迷信的年代,越王勾践是不会让西施再祸乱自己的天下的。更何况,功成之后,勾践上演了狡兔死,走狗烹,杀死了许多得力的大臣。
王昭君:报道偏向于她的壮烈
昭君行于大漠,回望长安已了无踪影,于是吟到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不过有人传说这并非她自己所作,而是后人假托昭君而制。尽管她在匈奴生活富裕,但是身处离家千里,环境恶劣的塞外,她多么渴望能回到她的故乡与亲人团聚啊,可是她内心的忧伤又与何人说呢?
白居易《王昭君》诗中写到:“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很多历史书都只记载她对结束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却很少有史料提及她凄苦的内心。她曾大胆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扎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一嫁再嫁,生儿育女,在她的第一任丈夫呼韩邪单于死后,汉成帝冷淡的拒绝了她回家的请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是什么意思}.
雪小禅在《菩萨为什么低眉》中这样写道: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所以我们在看一些文学作品时,要善于寻找真实的历史,去挖掘最本质的问题,而不是被当时的人,当时的思想所迷惑。
大家应该都读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能写出这么美丽的诗句的诗人,竟然在25岁时卧轨自杀。事实上,他在自己的诗句里就有多处关于死亡的文字。
他生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思想上很向往美好,但是我认为,他就是太向往美好了,以至于感觉到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导致了内心的崩溃,最后选择了逃避现实——自杀。
海子小时候可谓是一代神童,他小时候过得比我们现代人要幸福,尽管他家里很贫穷。但他是活在纯真的的自然世界,纯净的如同山涧的溪水,透明清澈,不染纤尘。这些日后也成为他诗句中美好的意象,也是他后来无法承受现实的原因之一。
顾城
然而他至死也未寻找到光明。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他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顾城在“朦胧诗派”中确实是一个比较出色的诗人,却在1993年10月8日砍死自己的妻子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下。
一个能在文学中纵横驰骋的诗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却束手无策,这无疑是文学的慈悲带来的另一个伤痛。文学的慈悲一定程
篇四:《近代汉语简论复习打印》近代汉语简论复习
近代汉语概说
一、关于本课程学习的说明
一)学习目的
1、对近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概况及其研究状况有初步的了解,进一步认识汉语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
2、了解、熟悉近代汉语语料,培养阅读语料的语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语言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学习撰写语言类小论文。
二)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魏达纯《近代汉语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太田辰夫著蒋绍愚等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坚编著《近代汉语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或刘坚编著《古代白话文献选读》(商务印书馆,1998)
4)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江蓝生《古代白话说略》(语文出版社,2002)
三)成绩获得
作业(50%)+开卷考试(50%)
作业组成:阅读+写作
阅读:8次,包括近代文献原典阅读5次和近代汉语相关论著阅读3篇/段,指定或提供材料。
写作:小论文(3000-5000字)
二、跟近代汉语相关的一些话题
一)口语和书面语
口头上使用的语言叫口语,以语音为传播工具;书面上使用的语言叫书面语,以文字为传播工具。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
古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脱节之原因:
1、汉字是形意文字,不以表音为原则,实际语音变了,汉字不变;
2、书面语比口语保守;
3、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文献,历代被尊为经典,成为后世文人学士模仿沿袭的典范,逐渐形成一种静止不变的语言:文言。
二)文言与白话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古代汉语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历代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江蓝生《古代白话说略》“简单点儿说,那些句中带‘之、乎、者、也、矣、焉、哉’的书面语是文言;而那些跟人们口头上讲的话大体一致的书面语是白话。”
三、汉语史分期
一)《汉语史稿》以语法作为主要依据,将汉语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公元三世纪(东汉时期)以前为上古期;
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为近代;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二)吕叔湘先生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在《近代汉语指代词》的“序”中提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三、什么是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是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用于交际的口语和反映口语的书面语。
作为历史语言,我们现在只能通过书面文献来了解它。记录口语是近代汉语最主要的特征。
这个时期的文言是古代汉语在书面上的延续,不属近代汉语。
四、近代汉语的上、下限
王力《汉语史稿》: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为近代。
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序”称“尽管从汉魏到隋唐都有夹杂一些口语成分的文字,但是用当时口语做基础,而或多或少地搀杂些文言成分的作品是直到晚唐五代才开始的(如禅宗语录和敦煌俗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建议把近代汉语的开始定在晚唐五代即9世纪”,“将五四运动作为现代汉语的开始”。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把语音和语法综合起来看,把唐代初年作为近代汉语的上限是可以的”,“可以把近代汉语的下限定为十八世纪中期,或者粗略一点说,定在清初。”江蓝生《古代白话说略》:“比较保守地说,它是以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和汉译佛经的大量出现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使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都能听懂,一些僧人在翻译佛经时不得不放弃使用典雅的古文,而采用一种跟当时口语十分接近的文白夹杂的文体;另一方面,魏晋时期文人的笔记小说记录了当时民间的鬼怪传闻,其中记言部分(即对话)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口语,晋人的尺牍(书信)是用语体写的。这样几股溪流就汇成了古代白话的源头。”
刘坚《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虽然目前对近代汉语历史年代的划分还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接受近代汉语的上限定在晚唐五代前后,下限定在清代前后的意见”。
袁宾《近代汉语概论》提出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是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期,其上沿可向前推几个世纪,下沿可延伸至清末。
五、近代汉语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地位
1、“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二分法”无法回答古代汉语怎样演变为现代汉语的。
二十世纪初,黎锦熙先生在其《中国近代语研究提议》中即提出“近来的语言文字研究,其取材偏重上古(先秦)与中古(隋唐),抹杀近代(宋元至清约九百年一大段)。此大段实为从古语到现代语之过渡时期,且为现今标准国语之基础。”
2、对近代汉语认识产生极大偏颇。
王力《古代汉语·绪论》“至于古白话,由于它同现代汉语非常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不拿它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3、近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诸宫调《董西厢》中的人称代词
白居易诗:
由来才命相磨折,天遣无儿欲怨谁?(《酬微之》)
常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予与微之劳而无子》)
唐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