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4个全面
详细内容
篇一:《关于四个全面的解读》
四个全面解读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专家指出,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记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而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这还是第一次,意蕴深邃。
篇二:《关于四个全面论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四个全面”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勾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标志着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思路的日臻完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四个全面”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然而,全面小康怎样建成?难点如何破解?这不仅关系全面小康的实现,更关系中国梦的奠基,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
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在湖北调研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若干重大问题。此后,习总书记连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一个个重大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点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新一轮改革大潮磅礴起势、强力推进,改革红利惠及亿万人民,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推动我们的事业滚滚向前。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全党全社会为之一振。“开弓没有回头箭”,两年多来,从坚持不懈反“四风”,上紧作风建设发条,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猛击一掌的警醒,到从严管理干部,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党内法规体系,全方位、高标准的管党治党举措,刷新了党风政风,深得党心民心,写下了党的建设新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
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篇三:《关于“四个全面”的解读》龙源期刊网.
关于“四个全面”的解读
作者:赵雨田
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年第02期
〔摘要〕“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两年来所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治军,运筹内政外交军事的总体框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抓住了改革发展的稳定关键,统领了中国发展总纲,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方向、重要领域和主攻目标。
〔关键词〕解读;“四个全面”;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2-0047-03
在2014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全面”勾勒出了一幅治国理政方略图。[1]“四个全面”紧密相联步步深入,展现了发展、改革、法治、治党的内在关系,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思路,对于我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同寻常。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小康概念的提出过程
小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源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意思是人民(因输赋税服徭役)已经很劳瘁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可见小康的含义包含了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小康的说法是用于对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中提出的,以后才逐渐成为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上普遍使用的词汇。孔子叹曰:“今大道既稳,天下为家……是谓小康。”[3]清末,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大同思想,其大同思想其中的经济理想,与孔子所提的小康基本上是异曲同工。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正式提出了现在意义上的小康概念,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就是“小康之家”,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但这“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4]后来,邓小平进一步把标准降到人均800美元。他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二)党的十二大以来有关党的奋斗目标的提法
篇四:《关于四个全面的探讨》湖南商学院
课程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习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关于“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研
究
胡颖、雷诗琴、刘伊洁、杨鑫燕、
撰写者姓名报告题目
冯敏
学号手机
130410515130410516130410517130410518130410520
会计1308
李晴
2015年5月4日
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联系电话报告日期
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关于“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研究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时在三个全面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四个全面,分别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经历了几届中央领导集体持续的努力,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这个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大以后两年多的实践当中对这个问题的继续探索和思考,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相继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决定,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面总结了反“四风”、反腐败的最新经验而得出的需要全面从严治党,在这一系列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把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后来的十七大、十八大把它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几代领导集体共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加以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从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实践中,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利剑。
“四个全面”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四者之间互为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的总框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对小康社会的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2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与其他三个全面也紧密相连: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释放改革红利,事业才有活力,发展才有动力,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伟大梦想,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不断推动法治建设,形成日臻完善的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
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
从“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愈发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触手可及。
据资料,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6年的时间,虽然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但是,蓝图已经绘就,当梦想照进现实,只要我们的努力、实干,只要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就一定可以激荡整个社会!
二、全面深化改革
“四个全面”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而“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居于三大战略举措之首,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就是利益调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利益来推动中国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而发展经济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首先要调整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们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正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五:《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论述》{关于4个全面}.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
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
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
2015年02月03日09:24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2月3日电(朱书缘)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热议。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许耀桐分析认为,这是习近平首次在正式讲话场合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开班仪式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谈